撰文/陳庭鵬博士;整理/編輯部
八仙塵暴事件斷送了15條生命,當時即使多數傷者都僥倖存活,卻必須面對漫長的復健之路,令人餘悸猶存,而這患者的首要任務就是把握黃金期積極治療,才能浴火重生!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主要功能為保護身體、排汗、感覺,不僅可以調節體溫及防止體內水分的流失,更可防止病菌、有害物質等的侵入。當皮膚細胞受到損傷,微生物、有害物質便會伺機而動,此時表皮層的蘭氏細胞、角質細胞會通報體內的免疫系統,及時啟動免疫防衛系統,有效阻止有害物質的入侵。因此,皮膚不僅提供了物理屏障,也提供了免疫屏障,堪稱「人體的防護罩」。
燒燙傷患者最大的敵人:細菌感染
當人體接觸到無法承受的溫度,導致皮膚或皮下其他組織受損,就稱為「燒燙傷」。當皮膚細胞因高熱而大量壞死,人體防護罩就會產生破口,進一步演變成傷口,使得體液、蛋白質和電解質從傷口處快速流失,若沒有在24小時內補充大量液體,就容易導致休克。此時,不但身體無法順利調節體溫,傷口的暴露也會讓皮膚失去防禦功能,使外在環境的微生物更容易有機可趁,當細菌再隨著血液感染全身,便可能惡化為敗血症。
如果達二級燒燙傷面積超過體表面積的15%(兒童超過10%),就應盡速送醫;若成人燒燙傷達二級深或以上的面積超過30%(兒童超過20%),就會危及生命。依據燒燙傷不同的深度、範圍,身體會產生不同的症狀,癒合狀況也有差異。
皮膚燒燙傷 首重把握黃金時間
皮膚遭到燒燙傷,第一時間應使用生理食鹽水或乾淨的水沖洗傷口,藉以降低傷口溫度。如果現場沒有乾淨的水,為了降低傷口感染的機率,就應避免直接沖洗傷口。待傷口周邊的溫度降低,即可小心移除衣物,此時仍必須持續以生理食鹽水或乾淨的水沖洗傷處,直至疼痛緩解,再以生理食鹽水潤濕的紗布覆蓋傷口,直到醫護人員到場處理。若傷口沾黏了衣料,千萬不能強行撕扯,可選擇剪刀慢慢剪開,或等待送醫後再行處理。
抵達醫院後,醫師會依照傷口的狀況進行處置。一般而言,大面積的燒燙傷會進行植皮手術或皮瓣重建手術,但因為可能會產生排斥反應,所以這類手術必須從患者身上取得自體未受傷的皮膚,覆蓋在傷口上縫合或黏合。不過,這個做法會讓身體產生新增另一個傷口,植皮部位也會產生不規則的紋路或痕跡。
幹細胞生長因子可活化周邊細胞 抑制疤痕組織增生
針對大面積燒燙傷及慢性困難癒合的傷口,我們也可透過「幹細胞生長因子」來活化傷口周邊細胞,讓皮膚得以再生、重建。方法是將敷料與生長因子覆蓋在傷口上,再將該部位包紮起來,就能讓生長因子活化周邊細胞增生,進一步促進皮膚的修復、血管的重建,並且抑制疤痕組織增生。
這項治療方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生長因子中富含胰島素生長因子(I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轉化生長因子(TGF-ß1)、表皮生長因子(EGF)及一些相關膠原蛋白前驅物質,幫助刺激現有細胞的成長與組織再生,汰換受損或老化的細胞組織,促進血管增生、使幹細胞甦醒,並且加速細胞分化及生長,達到調節免疫系統、防止疤痕形成的功效。
和植皮手術相較,「幹細胞生長因子」的治療方法相對簡單,無需縫合傷口,效果也比植皮好,更不會產生不規則的紋路或痕跡;也因為使用敷料跟生長因子,可以減少外在環境的感染、加速組織修復能力,也預防敗血症及相關感染症狀,尤其適合某些傷口難以癒合的慢性病患者。在後續的復健上,這項療法還能緩和復健時的皮膚拉扯,降低疼痛及不適感,不僅減少關節的僵硬、攣縮和變形,也能降低疤痕增生的機率,可謂好處多多。
復健運動、活動訓練、壓力治療 三者缺一不可
除了治療傷口,也要同時搭配復健運動、活動訓練,以及適度的壓力治療。
〈1〉復健運動
一般以關節和被動關節運動、肌力訓練為主,藉以維持關節的活動度,避免皮膚攣縮、關節僵硬和變形。
〈2〉日常生活活動訓練
為了增加活動度、建立自信,會鼓勵患者多下床行走,並練習獨立完成日常生活的活動。
〈3〉壓力治療
若疤痕組織過度增生,會產生外觀為紅色、隆起、較硬的疤痕,而疤痕成熟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穿著壓力衣能縮短時程,讓肌肉纖維排列整齊,也讓疤痕外觀更快變白、變軟。
多鼓勵、多關懷 成為患者的心靈後盾
燒傷治療的過程十分漫長,為患者帶來極大的痛楚,他們不但要面對外表和身體的功能受損,還要忍受漫長復健的各種挑戰,期間的生理不適可能會引發創傷壓力症候群,變得易怒、鬱悶、缺乏耐心、憂鬱低落等情緒反應,非常需要長期的心理調適,以及身邊親友的支持。因此,若身邊有燒燙傷患者,我們都必須給予更多的同理、包容、接納及協助,必要時借助心理諮商的力量介入治療,在他們悲傷時給予安慰,進步時更不吝給予喝采,這就是讓他們迅速恢復的原動力!
陳庭鵬 博士
現任喜資生技創辦人暨科研總監|英國諾丁漢大學生物醫學博士|國立陽明大學口腔生物所碩士|致力於成人及胚胎幹細胞、再生醫學、幹細胞生長因子、美容再生醫學等相關領域進行研究與實際應用,曾於香港擔任亞太幹細胞研發副總及科技新報科學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