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苔熊
你曾經愛到自己都不見了嗎?
愛了很多,可是卻仍然愛得很辛苦,怎麼會這樣?
你曾經在感情裡面感受到壓力嗎?例如,當伴侶提出這些要求的時候,你總是覺得不知該如何回應嗎?
- 今晚上可以不要去聚餐,在家裡面陪我嗎?
- 你一定要去上海工作嗎?如果你去了,我想我們的感情也完了。
- 不要在那些「好朋友」的埃居下面留言有那麼難嗎?這是一種避嫌......
- 我這個案子明天就要交了,真的是做不完,你可以幫我嗎?
- 你跟我出去可以不要穿這件褲子嗎?還有我覺得你要更有女人味一點⋯⋯我這樣說是為了你好。
當對方有一些要求,你覺得不做好像有點對不起他,可是做了又覺得心裡面卡卡的嗎?在委屈和被勒索之間,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好好檢視這段關係呢?這段時間,我看了許多有關於設立界限的相關書籍[1-6],統整出了三句自己覺得用起來「很有感」的護身符,讓你在被勒索之前,可以暫停1秒鐘: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 「是誰的責任?」[3,4]
在你被勒索、要做出任何事情之前,先暫停一下,問自己這個問題:「這是誰的責任?」
- 情緒責任:當對方說「我現在很生氣,你要負責!」你要有一種勇氣是,去區分他的情緒是他的,你的情緒是你的,你不需要為他的情緒負責[1],你當然可以道歉或者是做出補償,但是他「快樂不起來」絕對不是你的責任[5,6]。
- 事務責任:當對方要求你協助他做某些事情,可是你分身乏術的時候,他又說很急、你不幫他會死掉,那麼你仍然要把這句話放在心裡:「這是誰的責任?」、「這是誰的時間?」[3]。當然,這並不是說你要見死不救,而是你得慢慢練習出一個界線,知道你可以幫到那裡,哪些是超過你的範圍所及;或者是這次先幫忙,但言明這是最後一次;或者只協助20% ,仍然有80%讓他完成。
當然,如果「界限不清」是兩個人一直以來的問題,那麼「你越有用,他就會越沒用」,維持這種傾斜的平衡。你當然可以繼續維持現狀,不過可能要思考,這樣的關係長期下來真的是你要的嗎?
- 「是為了我們還是為了他?」
當對方說「這樣做是為了我們好」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相信,傻傻的就跟著走了。記得多年前我的論文口試的時候[7],其中一個口試委員告訴我一個秘密:「我們」這個字詞,雖然在一開始的感情當中是正向的影響,但在交往後不久,可能就不一定了。他口中的「我們」可能只是為了他,也就是他說的我們其實是講「我」,或者,那個「我們」裡面「並不」包括他,例如「我們今天晚上在家煮飯吃好不好?」(但是他並沒有要參與煮飯這件事)。
前面有關於「服裝打扮」、「避嫌」等等的主題也是一樣,當他這麼說的時候,請練習把「是為了我們還是為了他?」這段話在心中複誦,想想他這個要求是源於他的需求,還是真的也把你的需求考慮進去?如果是前者,也不一定要「全盤拒絕」,而是練習也開始留意到「我想要的是什麼?」,試著整合兩人的需求。
- 「是怕還是愛?」
周慕姿心理師在TedxTaipei有一段經典的話是:「我願意為你,是因為我愛你,不是因為我帕你。」當他提出要求,你不斷退讓到「自己快不見」的時候,請默念這5個字:「是怕還是愛?」[1]
如果你是因為恐懼而為之,那麼你會發現,恐懼換來的是更多的恐懼[8]。並且,他會持續上癮,索求無度,你越愛越不像自己,也因為你不快樂,影響了這段關係。換言之,一開始你是為了愛而犧牲(其實是為了恐懼),到頭來不但沒有換到愛,還換得了兩個人都不愉快。
關係中的界限,本來就很不容易,倘若你們已經長久如此,幾乎都是要次次血淚,才能換來一點點的調整。但這些句子,都可能是讓你「停止舊有互動方式」警惕符令!當你開始一點一點地找回關係的界線,你也漸漸有機會找回,那個遺失已久的自己。
延伸閱讀
[1]周慕姿(2018)。關係黑洞。台灣:商周出版。
[2]周慕姿(2017)。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台灣:寶瓶文化。
[3]楊嘉玲(2017)。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台灣:采實文化。
[4]Beattie, M.(2017)。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II:練習設立界線──重新學習愛自己,認識自己,做自己(The New Codependency)。台灣:遠流。
[5]Lerner, H.(2017)。如果那時候,好好說了「對不起」:人人都要學,一堂修補人際關係的入門課(Why Won’t You Apologize? : healing big betrayals and everyday hurts)(洪慧芳譯)。台灣:究竟。
[6]Spring, J. A.、Spring, M.(2011)。教我如何原諒你?(How Can I Forgive You? : The Courage to Forgive, the Freedom Not To)(許琳英譯)。台灣:心靈工坊。
[7]程威銓(2011)。承諾感作為「我們」字詞使用與親密關係滿意度之調節變項。臺灣大學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8]Richo, D.(2013)。當恐懼遇見愛(曾育慧、張宏秀譯)。台北:啟示。
【衍伸閱讀】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姊妹淘Babyou》
※本文由姊妹淘Babyou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