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親愛的!請你多愛我一些

~ 談婚姻的期待與迷思

文:廖玉花


  婚姻,可以說盡愛情的偉大,也可以徹底展露人的脆弱。
  
  不論怎麼說,婚姻就像一杯水,冷暖自知。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婚姻對一個人的人格成長、潛能發展、自我實現都有其重要性。大多數的人在結婚時,都憧憬與所愛的人白頭偕老,共譜美麗的人生戀曲。
  
  事實上,完美的婚姻並不存在,而不完美的婚姻也不等於沒有幸福。每一段可以維持下去的婚姻,都有它的潛質和強處。婚姻的維持與幸福在於個人是否能隨自己生命的歷程,和婚姻關係的互動作適度的調整,並跨越婚姻當中的大小困境。
  
  國外有一位婚姻治療專家Hayden-Seman他提到婚姻伴侶不容易維持幸福快樂的愛情,是因為他們的期望太高。對於「婚姻」,總是帶著自己對婚姻「是什麼樣」以及「希望它是什麼」的想法。因此,對婚姻期望愈高,婚姻就愈難幸福與快樂。
  
  夫妻在相較於婚前,婚後的婚姻生活在互動中,柴、米、油、鹽、醬、酢、茶中會顯得有更多的落差。除此之外,彼此空間的需要、互相尊重也是維持婚姻的秘訣,但在相處的過程中卻那麼容易和習慣地去教訓、約束及牽制對方,這是因為在每個人的內在觀念裡,儲存了太多對婚姻的期待與迷思。在婚姻生活中,伴侶們依循著這些期待與迷思。如:「浪漫的愛情才有幸福婚姻」、「讓對方快樂才是理想的伴侶」、「要找差異大,才可以互補」、「伴侶間要百分之百的『信任』和『坦露』,不應該有秘密」、「伴侶彼此是瞭若指掌的」、「伴侶應該為對方犧牲自己」、「為了孩子,不快樂的婚姻也勝過破碎的家庭」、「有好的性生活才有幸福的婚姻」、「幸福的夫妻是不會有衝突的」、「下一個男(女)人會更好」等等。
  
  除了以上幾點,在婚姻生活當中,其實還有許多有待澄清的期待與迷思。因此,當伴侶的愛結束了,權力的爭戰也開始; 或當彼此關係變得較安全有保障時,心理上也啟動了那些按鈕,所有潛在的期待和願望,突然變得蠢蠢欲動。彼此不再找理由和對方在一起,卻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看電視、和朋友來往,彼此可供溝通的內容和範圍變得更少。此時,當看不到對方有自己所期待的特質和行為時,彼此的感情、吸引力與優點都變得不夠。因此,彼此帶著自己對婚姻「是什麼樣」以及「希望它是什麼」的這些想法與期待,希望對方可以多愛自己一點,卻不知這些迷思與期待與一個真實的婚姻生活有很大的落差。當無法彼此協調時,深深的失望就油然而生。因為彼此花太多的精力與時間在尋找一個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對象。因此,對婚姻即產生失望和不滿。
  
  國外學者Blaine Fowers 強調「只把婚姻視為一種幸福快樂的關係,本身已經削弱了婚姻的價值」。他認為伴侶們應該重新將婚姻定位在是「操練友誼、忠誠與慷慨」的機會。若單純地只想要更快樂和得到更多的愛,是最不可能找到快樂與幸福。
  
  有人形容人的成長,好像花的蓓蕾慢慢盛放一樣,要等日子一天天地過去,花朵的嬌艷才會慢慢展露。伴侶間相處也是一樣,若婚姻關係穩固,有良好的環境,兩人就會不斷成長,且愈長愈美麗。婚姻是一個學習歷程,造成不美滿,不是事件,而是態度,而態度來自於自己的價值觀與想法。因此,在婚姻關係中,覺察在婚姻當中的期待與迷思是如何影響自己婚姻,再透過溝通去了解與澄清彼此的需求,那麼即使不用說「親愛的!請你多愛我一些」的要求,也可以如 Blaine Fowers所說的「幸福快樂的婚姻自然而來」。

親愛的 請你多愛我一些 ~ 談婚姻的期待與迷思|杏語心靈

圖:資料圖庫

 

本文出處。更多精采內容請上《杏語心靈診所》官網 www.reangel.com;歡迎加入《杏語心靈診所》 www.facebook.com/reangeltw 粉絲行列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01 當一個人生活枯燥的時候,他忘了用心體會是一種習慣。02 當一個人覺得乏味的時候,他忘了培養幽默是一種習慣。03 當一個人體力日差的時候,他忘了運動健身是一種習慣。04 當一個人工作疲憊的時候,他忘了認真休息是一種習慣。05 當一個人孤傲狂放的時候,他忘了感恩惜福是一種習慣。06 當一個人志得意...

薪水結構可以均分成三等份:一份是被老闆罵的「遮羞費」 一份是對客戶陪笑的「坐檯費」 另一份是加班「賣肝」賺的錢。聽起來很幽默,但仔細想想,還真的很辛酸。薪水與人生,到底有何牽連: 工作像吸血鬼,把我的人生瓶蓋打開之後,插一根吸管,將瓶子裡的「青春、熱情、希望」一飲而盡...

暑假期間,一位昔日好友由倫敦回來。我們約在信義路金石堂五樓的咖啡屋中見面。 夏日的午後,鬱熱難當,我拉著女兒的手,走在人潮滾滾的街道上,覺得整個城市似乎要燃燒起來。 女兒的小手,常因逆向行走的行人的衝撞而由我手中鬆脫,然而,很快地,又會上前來。 我們就在商家吆喝聲、行人...

我曾被教育體系打敗,以為自己是個處處不如人的孩子,多年後,經過各種歷練與波折,我才知道,「自信」,其實只是「別跟自己過不去」。卡內基最近針對台灣一千四百多位中學生作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你認為自己最缺乏什麼?最高的一項是「缺乏自信」,約有七○%的人,對自己沒信心。 如果今天的調查結果是如...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