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是「壞蛋」?
陳靜怡
緊急會談。一對約莫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夫妻,各自坐在諮商室裡距離最遠的兩個位置,並避免目光交會,嗅得出來空氣中蘊藏著一觸即發的火藥味兒。在我坐定後,男子先開口說:「她想要離婚,我們是來談這件事的!」望著這對可愛的夫妻,我心裡雖然冒出「離婚應該是要找律師,而不是找心理師吧!」這樣的OS,我還是問他們:「所以是發生了什麼事?是什麼使你們來到了這裡?」
兩人終於有了第一次的目光交會,互白了一眼後,女子開口:「答應來這裡是因為我已經沒有辦法跟他溝通了,這是我答應他我現在能為這個婚姻所做的最後努力!」男子反擊道:「別好像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難道都只有妳一個人在付出嗎?好像是我害我們的婚姻變成這樣的,你怎麼不說說你自己做了什麼?」女子嘆了一口氣,看著我指著自己的丈夫回道:「妳看他說話的態度,理由就在眼前呀,他只會指責我,遇到不順他意的事情,情緒就變得很高張,這兩年來都是這樣,我沒有辦法再和他溝通了!」男子更生氣地答道:「我只是講話大聲一點,況且要不是妳每次答應的約定沒有做到,難道我那麼愛生氣嗎?妳寧願花時間去和朋友吃飯,也不願意陪我和孩子…」
接下來有五分鐘的時間,他們陷入一場火爆的激戰當中。
您自己或身旁是否也有遇過這樣的場面,兩人為了爭辨出「都是你,不是我」而陷入相互指責的模式,這時通常我們通常只會把焦點放在單一行為及「你如何對不起我」上,反而很難注意到事情的全貌。如此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那些行為與模式就會變成習慣。
在世上我們最愛的那個人,能讓我們快樂地上天堂,也能重重的把我們摔在地上(即便只是轉過頭或輕率的一句話就能有此效果)。每個人在感情關係中都需要安全感,當兩個人缺乏安全感時,便容易陷入這種最普遍卻又難纏的互動模式。一開始就像上述這對年輕夫妻這樣,會為了爭出你對、我錯戰個不休,接下來,當中的一人開始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而不斷提出要求,於是另一個人便因不知如何處理這樣的衝突或要求而退縮,或者是說兩人陷入不斷的「批判與防衛」另一種交戰的循環裡,當然,不斷的戰或逃都是很費心力的,當兩人筋疲力竭,心力交瘁後,當事人可能因感覺到絕望而開始放棄,並將自己的情緒與需求冰凍起來,只留下麻木與冷淡,也就兩人最後都退到戰場之外,這時候可能就是最危險的狀況!
示意圖:資料圖庫
我們先來看看這對夫妻正在做什麼?沒錯!他們在找出誰是破壞關係的壞蛋,誰要為此負責?也就是揪出對錯!他們的目的是自我保護,但主要的行為卻是相互攻擊、指責,這當然是因為他們感到受傷、脆弱,失去了安全感。可怕的是,一旦陷入負向的互動模式,我們就會預期並等待他的出現,甚至在自認為它就要發生時提早做反應;然而這麼做,只會強化這樣的模式。就像上述案例中的女子所言:「我覺得我只要那樣說或那樣做,他就會生氣,反正我就等他先貶損我,並且把”槍”準備好,準備隨時扣下板機。」於是,這樣的互動模式一但根深蒂固而變成習慣,就會形成一種強而有力的循環,你愈發動攻擊,我感到的威脅愈大,我就愈防著你,看樣子這兩個原本想要爭輸贏的人其實都輸了!兩人對於這段關係愈來愈不滿足,愈來愈缺乏安全感,對方在我們眼中也會變得愈來愈漠不關心甚至有缺陷。
那麼如何停止這樣的循環呢?其秘訣在於,沒有人是壞蛋,唯有「互相指控」本身是罪魁禍首,伴侶(夫妻)兩人都是受害者。因此可以著手改情況的第一步:發現固定的互動模式。就像案例中的夫妻,在後來的諮商過程中,男子對於彼此爭執的醒悟:「我們每次都這樣,原本只是討論一件事情,最後就掉進這個循環!」,後來他們將「爭論不休的議題」及「不良互動模式」視為共同敵人,於是案例中的女子說的沒錯,停止「揪出對錯」的確是個成為好朋友的辦法。
為了找出「誰該負責」而爭吵之後呢?你對自己、伴侶及你們之間的感情做何感想?你們能再回過頭去談那場爭吵並互相安慰嗎?如果不能,要如何去處理彼此間失去安全感的問題?假如您當時能說:「我們又開始互相貼標籤了,想證明誰才是罪魁禍首。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只會傷得更重,所以我們不要再互相攻擊了。可以談談剛剛發生的事嗎?不一定非討論誰對誰錯!」如果能這樣說,會發生什麼事呢?
【本文出處。更多精采內容請上《杏語心靈診所》官網 www.reangel.com;歡迎加入《杏語心靈診所》 www.facebook.com/reangeltw 粉絲行列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