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得毫無回應……
「我們每天幾乎說話不超過三句,有時候我問了話,半天也等不到回應。如果強烈的問下去,一定要聽到他回話,那麼聽到的,也只是我自取其辱的話,像是說我很煩人,或是說我聒噪、很吵。久而久之,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和他說話了。」在關係中,感覺到和伴侶毫無任何交集的一位女性這樣告訴我。
這位女性,在這樣的關係之中已經十年了。這十年來使用了不少方法,想和她的伴侶有交集,好保持這段關係的溫度。不論是約伴侶旅行、約伴侶試吃餐廳、約伴侶一起參加活動,她總是這麼努力,甚至到用力的地步。如果沒有擔負起「經營關係」、「關係成長」的重責大任,她便恐懼,兩人的感情會隨著時間而越來越乏味,越來越空虛。
事實上,感覺到這段關係的空虛及乏味,是她不斷想否認的感覺,所以才不停的力求維持之道。
而她的伴侶呢?一直以來,就是「配合」,有安排活動就去,有旅遊計畫就完成。唯一不做的,是「對話」和「親密接觸」。
他的人,可以待在兩人的居處,也可以待在她身邊,就是不愛說話。那麼,他都在做什麼呢?他閱讀,他看影片,他喜愛品嘗他珍藏的茶,他也做料理,就是不愛說話。而且,無論他品茶或做料理,都不是為兩人做的,而是為他自己做的。他們的關係,就像是很好的「室友」,可以共住在同一個屋簷下,或是參與同一個活動,然而,就是保持「各做各的事」的狀態。
已經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伴侶覺得很受打擾的情況下,到了睡覺時間,他們早就分開成兩個房間了。
我問她:這種情況,她是如何感知的?感覺到什麼?認為這是什麼情況?
她苦笑著說:「我也不知道,就是覺得愛他,不就是要接受所有的他嗎?而且他也不是做了什麼可惡的事啊!沒有出軌、沒有愛玩、沒有不回家。雖然我和他之間沒有親密的感受和行為,但生活中,有他在,還是比較安心啊!就像是一種習慣,不能沒有他……」
我問:「你覺得這是你愛他的方式。那他感受到了嗎?他有回應嗎?如果這是你付出愛的方式,那這一份為愛付出,是否有讓你覺得開心或滿足?」
她不禁眼眶紅了,面容上的表情有些茫然和無助,只是輕輕的說了一句:「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越來越有種感受不到愛的感覺,覺得愛在我的生活中,好像早已消失不見了,只是我不敢承認……」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一個人的逃避,另一個人的孤單
這位女性所面臨到的情況,正是許許多多人困在關係中的情況。或許一開始的關係,充滿著愛的感覺,相互吸引。兩個人從陌生走到熟悉,總是有許多新奇的事物,可以激起彼此的感官和感受,讓生活的感覺並不平淡。
然而,漸漸的,那陌生的新鮮感不見了,兩人的生活,變成了一種「過日子」的狀態。關係,也漸漸的從「我們」走回各自的「我」。雖然,關係好似是走在一起了,生活有許多重疊之處,生活空間及資源也共享了,但實質的交集卻越來越少,能對話的材料也越來越薄。
各自都回到以自己的習慣過日子的方式,這時候,兩人的「關係」成了生活的「配角」,而如果,其中一人甚至認為「關係」的存在只是礙事或麻煩,希望「關係」不吵不鬧就好,絲毫不想滋養「關係」,或真實的進入「關係」,重視另外一個人的存在,那無疑的,這樣關係中的另一人就像是獻祭一樣,注定被犧牲,成了「穩定生活」的貢品。
離開空洞,迎向真實
為了所謂的「穩定生活」,我們究竟將「關係」擺放在生命的什麼位置?又將另一個人放在自己生命裡的什麼角落?
「關係」,對人類生活來說,是天性裡的必要。我們有依戀的需求,渴望從依戀關係裡,得著深刻的親密感和連結感。雖然,無法因為有了「關係」,就完全消融掉人生存會有的孤獨感,但對於存在來說,仍然因為有了和另一個人的親密與連結,而有了存在的意義,和愛的體會。
若是在生活中,失去了有意義的連結感,那麼親密感也不會存在,人將因為斷了情感連結,而鬱鬱寡歡。內在的空洞及虛無,不只會消磨掉一個人的生命能量,也會吞噬掉一段「關係」的愛及意義感。
如果做過了許多努力,也用盡心力到體無完膚、毫無尊嚴了,那麼,「離開」或許是一個選擇,讓彼此仍有機會擁有「真正渴望」的人生。
若兩人在一起,沒有讓生命更好,那麼,該考慮的或許是:如何才能停損?退出彼此生命,會不會是一個對彼此都好(至少對自己是好)的最佳選擇?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逃避型偽愛關係檢測】
關於「逃避型關係」,問自己以下的五個問題:
- 在這段關係中,你感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感覺是?
- 在這段關係中,你是感覺到充滿活力滋養?或是日漸消沉?
- 在這段關係中,孤單感是偶爾出現?或是大多數時間,孤單的感覺都揮之不去?
- 在這段關係中,當你面對對方時,經常感受到抑鬱痛苦?還是輕鬆自在?
- 在這段關係中,讓你感受到更喜歡你自己?還是更厭惡你自己?
接著,請誠實回答自己:
.這五個問題,當你得知自己的答案時,你的感受是什麼?
.對於你的關係,你的感受是正面經驗多,還是負面經驗多?
.這些問題的答案,正在告訴你自己什麼呢?你如何看見自己的真實關係處境呢?
本文摘自寶瓶出版《親愛的,其實那不是愛──勇敢放手,走向愛》
【本文出處。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