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與人之間相處也是這樣。要愛別人,就不要讓自己情緒化。很多時候我們出發點是善的、好的,但一點點下去,就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變得情緒化,失去本來了。本來父母愛孩子,是希望孩子變好,可是看著孩子犯錯誤,自己的氣倒上來了,對孩子亂打一通。事後想想,事情有那麼嚴重嗎?也沒那麼嚴重。

有些父母過分不理智,如果老師教訓一下自己的孩子,就心疼孩子被老師罵,甚至還跑到學校跟老師理論一通,老師以後也不太敢教他的孩子了。這麼一來,孩子覺得他做了壞事反正有父母做靠山,連老師都不敢管。到後來,孩子長大,對錯是非分不清,做父母的也意識不到自己的錯。

人一定要理性,人的情緒反應過度,很難產生出愛。所以,佛教提倡“平等舍”。溺愛,會迷失人的反應;憎恨,又會讓人失去理智。怒火中燒時,就很難產生愛。我們應該把憎恨心和溺愛心放一放,以較平衡的方式,站在對方的角度或旁觀者的角度考慮:這樣做,這樣想別人是對還是錯?

我們想要付出的愛心,不一定都是笑臉和美語。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為了孩子好,父母表現一些憤怒相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佛教中,諸佛菩薩為了調伏眾生,有的會顯現慈悲相,有的會顯現憤怒相。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有時候要扮演白臉,有時候要扮演黑臉,該扮演什麼角色必須得扮演,不可能永遠是一個面孔。

一旦思維這樣往中間靠,就會發現,因為思考方式多層次了,我們就很容易變成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在通情之外還能達理,這非常重要。完全靠情意或者完全靠理智都是不平衡的,有時候理智過度,也會失去情意。所以,這兩種方式平衡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人們面對事情時能夠盡量免除一些痛苦。

在人與人相處中,如果你認為對的事情總是給對方帶來痛苦,實際是對對方的不尊重。我們既然愛對方,就要讓他免於痛苦。在家庭裡,很多做丈夫的表示自己愛太太,太太的行為模式、穿著,乃至講話姿態和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全由他主導,他的標準就是太太的標準,太太想有一點小小的變動都不被允許,他把太太當一件自己希望的工藝品來塑造,這就是典型的對對方不尊重。

愛,為什麼很多最後都變成了衝突呢?其實是不懂得尊重對方的緣故。我們真正愛對方,應該是多為對方著想,要樂對方所樂,這樣就能理智而心平氣和地看待問題了。

 



在人的一生中,很難找到一個妳真正愛,真正可以跟他過一輩子的人。所以一旦有人可能是這個人,千萬不要放棄機會;縱然失敗了,你也沒損失;因為你本來就一無所有,可是如果成功了,那可能就是一輩子難得的幸福。如果你怯於表達,或害怕會有什麼事,錯失一輩子可能只有一次的真愛,那就太可惜了,所以一定要採取主動,把心裏...

一個人暗戀著一個人的時候 會想說『喜歡你』一個人愛著另一伴的時候 會想說『我愛你』一個人對另一伴的感情淡了 會想要『逃避你』一個人跟另一伴分手的時候 就會說『對不起』一個人給另一伴拋棄的時候 就會問『為什麼』一個人給另一伴拋棄後 就會想『我恨你』一個人想要忘記最愛的人時 就會想『忘記你』...

少了我的手臂當枕頭你習不習慣? 你的望遠鏡望不到我北半球的孤單。。。。」 耳邊響著這樣滿是想念的旋律 周圍充滿了想念的味道 微笑著望著遠方,望著有你的方向 輕輕的問一句:你好嗎?想我嗎? 好想~好想見到你、抱著你 有點抑制不住內心...

有些情侶雖然分手了,但還是可以當很好的朋友。那種情形有點像是兩根曾經發熱發燙地燃燒過、一起為某個重要場合奉獻了自己的裡裡外外、但現在卻已經焦黑變冷的木炭,於是可以很人畜無害地擺在一起的那種感覺。滿足又知足,知道彼此都不會再燃起對方的燃點了。應該是可以繼續當朋友的最大原因吧。看到或聽到這種情形,朋友們...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