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把加在身上的標籤通通拿掉,心的節奏就容易出來。
順著心的節奏生活,壓力就能很輕鬆地轉化掉。
胃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症狀,尤其在緊張的時候,我們常以「胃都縮成一團」來形容身體的知覺。黃鼎殷醫師用一個鮮明的比喻,告訴我們胃在人體中扮演的角色:「從整個消化系統來講,胃像是一個準備消化的候位區。我們攝取食物時,先經過嘴巴咀嚼,讓食物變得比較小塊,並分泌澱粉酶幫助消化,接著就進入到胃。它分泌的胃酸具有殺菌和制菌的功能,能把食物做初步的分解,軟化食物,並讓下面的十二指腸、小腸預作準備,可以說是一個吸收養分的預備區。」
另外,從中醫來看,胃和脾互為表裡,胃反映出我們對外消化吸收的表現,「傳統上認為胃和脾主運化,在情緒的對應上主要是『憂』和『思』,我們之前也講過,憂就是一種結,憂和思會造成胃口不好,容易出現胃相關的毛病。」
胃的深層創傷
徒勞無功的無力感
以黃醫師的臨床經驗分析,罹患胃部疾患的人,在心理層面上可能有三種特徵。「第一個,和你對周遭一切的包容度有關,所以我發現,好惡太強的人通常胃也不好;第二個是和壓力有關,簡單來說,壓力會造成胃的痙攣,甚至造成潰瘍,也會影響到自律神經的運作;第三個是比較深層的創傷,可能和過去想挽救某個人事物,卻徒勞無功有關。譬如說親人突然生病,你在過程中費盡苦思要拯救他卻沒辦法,所以產生無力感和自責,這是胃最深層的情緒衍伸出的壓力。」
回想起在新加坡的經驗,黃醫師告訴我們一個典型的故事:「我有位個案在新加坡,常常覺得胃很不舒服,尤其是一天工作快結束的時候,過去他吃了很多藥,卻覺得沒有太大的成效,所以轉而請我協助。」結果黃醫師幫他做個案的時候,才發現他的胃病背後,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他在很小的時候,遇上了日本侵略新加坡的時代,當時他的父親加入義勇軍抗戰,結果一直沒有回來。在戰役結束之後,所有倖存的家人悽惶地在戰場上找了四天,翻過無數的遺體,聲聲呼喚著爸爸,卻連遺物都沒有找到。因此,那四天對他形成了很大的創傷,只是一直壓抑在潛意識之中。」
對一個孩子來說,那是多麼大的折磨。在希望爸爸魂歸鄉里,以及抱持最後一絲生還期待之間擺盪,許多衝突的念頭在腦袋裡打轉,簡直快把他逼瘋。就這樣,想要拯救爸爸卻徒勞無功的回憶,一直卡在他的胃裡,不斷以疼痛的方式召喚著他。「後來,幫助他面對這段生命故事,設法把裡面的情緒解開,困擾他多年的胃病也就不藥而癒了。」
多留點彈性空間
因此,想要根治胃病,黃醫師提醒不妨針對以上三個原因,在生活上多覺察自己的習慣。「第一,可以試著擴大自己的包容度,但不是要叫你當一個濫好人,而是提醒自己,有些事情看到就好,不一定要起好惡之心。」譬如說,不要太執著茶杯一定要怎麼擺,義大利麵一定要怎麼做,給生活多留點彈性。
「人的好惡是有層次的,第一層是腦袋的好惡,第二層是良知的好惡。我們要放下的是第一種好惡,因為那通常是沒什麼道理的偏見,像是有人覺得長頭髮的女生比較嬌慣,所以討厭她們,這其實是一種個人經驗的投射。」黃醫師說,腦袋層次的好惡,根源來自於生存的恐懼,所以會造成很多競爭,落入比較的泥沼。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90期/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