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查.柏德是個很有趣的作家,他曾經是個優秀的報社記者。某一天,他感覺自己再也無法受困於某些在生命中糾結的難題,決定讓生活在他最愛的海濱重新簡單起來。於是他身無長物的來到海濱,成為一個浪人。他的身體和匱乏的物質交戰,心靈則在潮汐之間洗滌。

梭羅在華爾騰湖邊寫了他的《湖濱散記》,柏德在密拉瑪海邊寫了《海濱浪行》(Beach combing at Miramar),在人跡稀少的海邊,開始探索「人的真正問題」。

對世界來說,這是一種反動;對他而言,這是一個反省。他開始面對貧窮和飢餓,以及寂寞,在沮喪和快樂的兩端,他像個鐘錘般的擺盪。然而這一段日子,也使久久在都市中翻滾的他敢於高聲唱出心中的歌。他說:「我們日日夜夜在生活中渴求輕鬆與自由,卻因為他人一點一滴灌輸給我們的恐懼而鮮少獲得。我們怕唱走音、怕拍子錯誤,也怕唱漏了音符,於是心底的歌被壓抑住了,沒有高聲唱出。這樣的壓抑,使我們未老先衰。」

他得到的東西很簡單,也很不簡單。那就是:只有你能給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在書中寫了一個使我感覺自己被「電」了一下的真實例子:

有個七十歲的老婦人,每星期固定打一通電話給高齡九十五的母親請安,總期待母親能和顏悅色對她說幾句話,然而,每一次她都含淚掛上電話。幾十年來,她都未間斷,一次一次的嘗試,又一次一次的傷透了心。

「我總是充滿同情地聽著這位老婦人向我訴苦,也看著她努力試圖從孩子和朋友那兒,找尋她母親所不能給予她的認同。我多麼希望在某個無眠的夜裡,她能突然醒悟:自己浪費了一生的時間,在向他人索求的只有她自己才能給予的東西啊!」

大多數的人不也一樣,花一輩子在索取別人的認同嗎?

不停歇地索取愛人的認同、親人的認同、社會的認同、國家的認同、流行的認同,連自己的願望也需要被認同。甚至連說任何一句話、自己喜歡的顏色、所屬的生肖星座、血拚買到的戰利品、投票的對象,都在索求認同。別人喜歡或跟我們看法一致,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活得有意義;沒人認同,就急著憤世嫉俗、焦慮痛苦或自暴自棄。

其實,生命的欠缺是因為我們一直向別人要自己才能給的東西,比如自信,比如快樂,比如自由,比如安全感,比如心靈平靜。

不被認同,就有恐懼、憤怒、悲傷、壓力與壓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歌,想要高聲唱出自己的歌,只能靠自己的聲帶和咽喉。有掌聲固然令人興奮,但不需要掌聲,我們也能唱歌。


精采原文在這裡>> 自己才能給的東西 - 溫馨勵志文章 - 優仕網共產檔 http://share.youthwant.com.tw/D31009900.html

我們家兄妹三個,我上面是兩個哥哥。我媽在我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後來我爸又給我們找了個繼母。繼母人很好,溫柔賢淑,她自己沒有生育能力,所以進門後就把我們三個當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 我對她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冬天特別冷,每次起床時繼母都會先把我的衣服拿到火爐上,烤熱了才給我穿。 所以,從小到大,我一直拿...

(示意圖 圖來源ent.rednet.cn   yangtse.com) 女星賈靜雯到中年後反而更加清新動人,童顏讓許多網友驚嘆不已     現實生活中,人到中年後,就顯現出受性格和品格影響所致的面貌:*寬厚的人多半一臉福相*性情柔順的人面相柔和善美*性格粗暴...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 最近林妙可的話題十分多,先是她曬泳裝。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 後林妙可又曬了她一組音樂劇照,濃濃的煙燻妝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 女人,咱化妝能不能不這麼著急啊。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 林妙可在她6歲時就開始接觸表演,在9歲作為奧運表演嘉賓,她驚豔的表現,讓她一夜成名。...

什麼是家?家是夫妻共同經營的,編織著夢和苦辣酸甜的窩。 家不是房屋,不是彩電,不是冰箱,不是物質堆砌起來的空間。物質的豐富固然可以給我們一點感官的快感,但那是轉眼即逝的。試想,在那個空間中,如果充滿暴力和冷戰,同床異夢,貌合神離,“家”將不成為其家。而成為一個爭鬥的戰場。 圖...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