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發性骨髓瘤患者 也可能是難治高風險族群!

文字提供/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

 

一期或第二期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也可能是高風險族群!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銘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的高風險族群,相對正常風險患者,有治療效果不佳、易復發、存活時間短等問題。他強調,患者治療要有耐心,現今越來越多藥物組合可以減緩疾病復發以及惡化時間,提升患者存活率,只要配合醫師的治療,應可如期慢慢地恢復日常活動。

 


 

多發性骨髓瘤是骨髓癌 注意CRAB+感染五大症狀

王銘崇醫師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骨髓腔內「漿細胞」產生的癌病變,癌病變後的漿細胞,分泌大量不正常且沒有功能的免疫蛋白,造成身體免疫、蝕骨等異常。王銘崇醫師對此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具備(1)高血鈣(Hypercalcemia,C)、(2)腎功能病變(Renal failure,R)、(3)貧血(Anemia,A)、(4)骨頭病變(Bone lesions,B)和(5)感染等五大常見症狀,嚴重者有骨質疏鬆、病理性骨折和蝕骨等問題。醫師提醒,有些患者可能無症狀,若只要出現一個症狀,或同時合併三四種症狀且找不到其他病因時,就要懷疑此病。

 

 

 

哪些是高風險族群?病人身體不佳、腫瘤細胞染色體異常

王銘崇醫師強調,罹患多發性骨髓瘤,並不是每個患者都需要治療,若是需要治療的患者,根據「病人身體條件」以及「腫瘤細胞特性」來區分高風險族群、正常風險族群,並以此評估病患病況、預後與擬定治療策略。

至於哪些是高風險族群?王銘崇醫師分析,(1)病人身體條件不好:例如患者腎功能不好、日常操控力不佳、行動不良、長期臥床易感染等,就有治療效果不佳、易復發、存活時間短的問題;(2)腫瘤細胞的染色體變化程度也決定高風險族群。

 

不過醫師建議,不論高風險、正常風險族群都需要積極治療,用藥選擇上,也並非以第幾期為依歸,第一、二期患者,也可能是高風險族群,第三期患者更未必就是高風險族群,主要依每位患者情況和風險等級做不同治療和用藥取捨。

 

 

 

現今藥物組合治療佳

多藥組合適用於復發的第二線或第三線治療

王銘崇醫師說,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現今越來越多藥物組合可以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有效減緩疾病復發以及惡化時間,提升患者存活率。醫師舉例,目前有「全口服藥物組合」用在第三線復發者,對於無法常來醫院打針、年紀大、不良於行、無人帶他前往醫院的患者更為方便,不需每週回診打針。另外,研究証實,全口服藥物組合治療對於染色體異常的高風險族群,在第二線治療有不錯的效果。

 

王銘崇醫師分享,今年6月有一名55歲的高風險族群骨髓瘤患者,首次會診時全身骨頭已被侵蝕,雖然患者躺著不良於行,王醫師仍堅定鼓勵,相信藥物治療效果,患者最後也願意配合治療。「從推床到坐輪椅,三個月竟能自己能站起來走進診間,看到那一幕真的非常感動。」醫師說,他原本是準備安寧的患者,只能靠嗎啡止痛藥過活,如今一顆止痛藥都不用,雖然疾病無法痊癒,不過有賴藥物組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質。

 

 

 

恢復過程應小心注意 骨頭仍脆弱

多發性骨髓瘤不是急性疾病,病人往往會忽略症狀,或求診沒有辦法立刻找到問題。王銘崇醫師鼓勵患者有耐心,治療不是立刻見效,只要配合醫師的治療,可以如期慢慢地恢復。不過,恢復過程中免疫功能和骨頭仍在脆弱狀態,治療雖有改善,恢復日常活動之後,應更加防範跌倒、骨折。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來源 最近,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被一張男女工作的對比圖刷屏了。這張圖讓大多數女性默默地在圖片下麵點贊,而男性則紛紛檢討以表衷心。   以下圖片來源         看看這張圖,有多少男人體諒過自己老婆? 男人結婚後: 工作回來就鞋子...

(圖片翻攝自Dcard,下同) 本人小弟我目前在急診室實習昨天看到一個讓我很動容的畫面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事情是這樣的昨天早上大約10點一個中年男子抱著一位昏迷的奶奶跑進急診室, 中間喊著快救我媽,後面跟著他爸爸 當下我跟學姐們就過去,因為昏迷是第一級, 所以直接送急救區,先監測生命徵像是還ok的, ...

錯了的,永遠對不了。不該擁有的,得到了也不會帶給你快樂。人的一生,要學會享受生命,而不是拖著生命急匆匆地趕路。 我們最想改變外物,最難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必須先要認清自己。那些無關緊要小事就如一粒粒的碎沙,在你的鞋子裡讓你感覺不舒服。那麼,為了擺脫這些碎沙,你選擇倒掉沙子還是踢掉鞋子?我們不能不穿...

    為什麼有人反對過母親節   我們都背離了母親節創始人的初衷 ? ! 提起「母親節」,會想到平日操勞忙碌的身影,還是商家鼓動消費的宣傳?是多歌頌媽媽偉大而無私的奉獻,還是更關注媽媽遇到的挑戰和心聲?   當我們在母親節這天,越來越多地留言、送...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