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冷冬季,含豐富保濕精華的片狀面膜,仍是肌膚補充水分的首選,但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面膜品項,該如何選擇合適肌膚的面膜、有效潤澤肌膚的敷面膜方式以及冬季溫暖敷面膜的小祕訣,都將於文中一一提出呵護對策。
【執行撰文/王諺玫/;攝影/吳晴中;設計/吳佩玲;模特兒/林宜萱;梳化/張嘉珍;專業諮詢/NRK;教育訓練老師/凱鈞;產品提供/各品牌】
具有急救保養效果的面膜品項,在台灣女性的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面膜成為美妝市場中競爭最激烈的品項之一,一年四季,為滿足不同美肌需求,都可見品牌推出不同機能面膜新品。面膜種類眾多,常見的有清潔式、塗抹式、凝膠凍膜式與片狀等型態,其中又以使用起來簡單便利、適合各式膚質的片狀面膜為最大宗;而片狀面膜中,因個別使用的材質與精華成分不同,能帶來的保養效果也有所差異,使用者在挑選時,需特別注意其面膜材質與機能是否適合肌膚與當令季節使用。
冬季選用滋潤型的片狀面膜
不分季節皆能使用的片狀面膜,為因應冬季乾荒肌膚,在成分、劑型與使用頻率上,都該做些調整。以成分而言,適合乾冷氣候使用的面膜,應該是含保濕滋養機能並兼具水性與油性配方的品項,但該如何判斷面膜品項是否含水性與油性配方?凱鈞老師表示,最簡單的方式即是觀察產品包裝與品名是否標示「冬季限定」、「極潤」等相關文字,或是具抗老機能的面膜品項,也含有良好滋養成分。
此外,劑型方面除了液狀精華外,建議選用含油脂成分、偏乳白狀的乳狀精華面膜,能帶來較液狀精華更高的肌膚滋養感受。接著是面膜紙材質,常見的敷膜材質有不織布、雲膜、生物纖維面膜等各式材質,可依個人膚質與使用習慣選擇,如材質輕薄的雲膜較適合敏感肌使用,但面膜材質輕薄或厚重是否會影響其精華液乘載量,其實並沒有一定的直接關係,由於美妝科技發達,就算採用輕薄材質的面膜,也能吸附足量的精華液,達到一定的保養效果。最後,敷面膜的頻率也是進行冬季面膜保養時必須注意的地方,凱鈞老師建議,為避免敏感肌出現刺激狀況,不能太過密集的使用面膜,以1周敷1∼2次面膜為主;乾性肌可1周敷3∼4次,油性肌與混合肌則1周敷2次即可。
使用前加溫面膜 提升溫暖感受
為改善冷天裡敷上片狀面膜的冰涼感受,凱鈞老師特別推薦面膜加溫、泡澡時敷面膜2種方式。談到加溫,不免擔心面膜中的保養成分因高溫而失去活性,事實上,若面膜需經過海運運送,品牌為避免在運送過程中因高溫使保養成分活性散失,都會在出廠前做過耐高溫測試,只要加溫面膜時不要超過45度,就不會發生成分活性降低問題。欲使面膜加溫,可將其浸泡在水溫約45度左右的溫水中,浸泡時間不要太長,約3分鐘左右即可;加溫後的微溫面膜,能帶來溫暖膚觸,同時更具促進循環吸收效果。
加溫時,需注意不可以微波爐、隔水加熱加溫面膜,訴求為美白與高效活膚抗老機能品項同樣不建議加溫後使用。此外,也可將臉蛋清洗乾淨、泡澡約10分鐘,待毛孔暢通後再敷上面膜,或於清潔後使用蒸臉儀器蒸臉10分鐘,接著靜待5分鐘使膚溫下降後敷上面膜,同樣也能改善敷面膜時的冰涼感受。
除了加溫或於泡澡、蒸臉後敷上面膜外,也可選用面膜材質較厚一些的品項,如生物纖維面膜等。若使用的是一般面膜,建議將面膜從包裝中取出時,可搭配擠壓方式,減少面膜紙上的精華量,不但能解決取出包裝時的滴水困擾,也能減低使用時的冰冷感。而取下面膜後,記得接著使用保濕乳液或乳霜,並以雙手由下而上,由內而外地拉提按摩,透過按摩手法,為肌膚肌群作運動,進而促進循環、提升膚溫。
服貼剪裁與卓越保濕成分 保濕護膚更加乘
利用面膜覆蓋於臉部肌膚,達到暫時阻隔肌膚與空氣接觸作用並提高膚溫,透過膚溫升高,讓面膜中的保養成分被肌膚吸收。為讓面膜能有效發揮保養效果,其服貼度是決勝關鍵,而取決面膜能否完整服貼於臉蛋的重點,則與剪裁相關。觀察近期面膜品項,為使面膜更貼近亞洲女性臉蛋需求,特別在雙頰2側與下巴輪廓位置增添裁切線,讓消費者在敷面膜時,能調整裁切線位置以因應臉蛋曲線,使用起來既簡單且服貼。
此外,除了常見的不織布與生物纖維面膜外,也有品牌採用具高服貼特性、輕薄與高吸水量、以純棉製成的雲膜,以及利用日本和紙製成的水導膜作為敷片,以如此高乘載量敷片,搭配甘油、玻尿酸鈉、神經醯胺(Ceramide)等保濕成分及植物萃取精華,加強冬季乾荒肌膚潤澤與修護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