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創哥
看文章之前先做一個測驗:
如果一分錢都不給你,
你有辦法活下去嗎?
你能自己活多久?
創哥很難想象身無分文的自己,
該如何去討生活。
但是在德國卻有一位神奇的大媽,
帶着一隻行李箱生活,
注意人家可不是流浪漢哦,
一分錢不花足足生活了二十多年!
這樣的生活簡直不能想象,
完全顛覆了人類追求安全感的本能,
但有人真的做到了,
她就是德國家喻戶曉的老奶奶,
海德瑪麗·施維姆
(Heidemarie Schwermer)
在這二十多年裡,
除了不花一分錢過生活,
她還游遍德國、意大利等幾十個國家。
這種幾乎是異想天開的事情,
她究竟是怎麼做到?
富家千金生活一落千丈
成年後企圖擺脫金錢控制
海德瑪麗關於不花錢生活的想法,或許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
1942年,海德瑪麗生於東普魯士的一個富裕家庭。家中經營咖啡廠,上有哥哥和姐姐。小小的她一頭金髮,可愛的像個洋娃娃,作為最小的孩子,海德瑪麗從一出生起就被全家人捧在手掌心寵愛。
可惜海德瑪麗兩歲的時候,二戰的戰火就燒到了她的家鄉。戰亂中父親奔赴前線,母親帶着幾個孩子們倉促地踏上逃亡之路,此後一家人再未團圓。
一路顛沛,母親帶着海德瑪麗兄妹逃到了西德,隔年東西德分裂,他們再無機會回到故鄉。而此時的他們早已一無所有,幾經掙扎才好不容易求得庇身之所。
還未成年,海德瑪麗便經歷了戰亂中的人情冷暖。從富家千金一落千丈成為窮苦難民,她始終無法理解為什麼失去了財產,他們一家就在周圍人眼中變得一文不值, 難道只有金錢才是世人衡量一切的標準嗎?
儘管家道中落,但兒時的海德瑪麗還是深深被童話里美好且公正的世界所吸引。 從小就在心裡悄悄許下願望:「 我願付出一切,去創造一個純粹的世界。不受金錢的擺布,人人活得有尊嚴。 」誰也沒料到,這個早慧的願望後來竟成為了她一生堅持的夢想,始終追逐的目標。
1965年,長大後的海德瑪麗成為了一名教師。在德國教師屬於國家公務員,只要不犯法終身都不會失業。不僅社會地位高,薪酬也很可觀,妥妥的金飯碗職業。
但海德瑪麗特別喜歡心理學,工作了17年之後,她果斷地辭掉了教師這份工作,轉而去攻讀心理學與社會學,並取得了心理完形治療師資格,隨後在德國多特蒙德市開設了自己的心理診所。
心理醫生的職業收入固然不菲,但是金錢並非海德瑪麗的追求,她不甘於獨善其身的安穩。
直到有一天,海德瑪麗看到了一則的新聞:
加拿大當地的某個鄉鎮的一家公司倒閉,使鎮上的人都失去了財產來源。為了養家糊口,這些人自發成立了一個互助交換圈,你幫我做飯、打掃衛生,我幫你除草修房頂,誕生了原始的以物易物的生活方式。
這個新聞讓海德瑪麗為之一振,人與人之間「以物易物」?就是根據彼此需要進行物或服務的交換,不摻和金錢的交易,這不正是她夢寐以求所想要建立的純粹的世界嗎!
受到啟發後,海德瑪麗立刻行動起來,1994年便在多特蒙德市也建立起一個這樣的互助交換圈,起初是為了幫助流浪漢。她每天積極收集各種願意參與進來的人的地址,記錄這些人所能提供的幫助,而後再將信息散播出去, 但沒想到退休老人、失業者甚至是普通人都積極的參與了進來。
大家在這個圈子裡能彼此互相交換,不用涉及金錢就能滿足生活需要。與此同時,這裡的人們還能學習如何在「提供」及「索取」之間取得平衡。
後來互助交換圈甚至在整個德國範圍中流行開來,大批媒體聞風對此進行報道,人們親切的把海德瑪麗稱之為「 交換之母」。
在不斷交換的過程中,海德瑪麗也越來越意識到,生活中人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並不太多,而人們之所以不停的買買買,無非是受到慾望的驅使, 人的價值不應該完全由金錢主宰,人人都能對社會或他人貢獻一己有用之力。
「如果我們有其他推崇的東西,沒有金錢的世界完全有可能實現。」她說。
人到中年散盡家財
體驗不花一分錢的生活
交換圈建立了四年,成功讓她看到脫離金錢,靠交換能力生活的可能性。
她也深深感受到簡單、純粹的生活帶給她的自由和快樂。
海德瑪麗在此期間一直踐行着斷舍離的生活態度,自己的衣服如果不扔掉,就絕不買新的。
彼時,海德瑪麗的一雙兒女都已成家立業,自己與丈夫也已分居多年甚少聯繫。 所以她決定大膽效法故事中的小女孩,將自己的所有一切全部送人,開始自己的試驗,也就是完全不用貨幣過生活。
海德瑪麗離開了自己一手建立的交換圈,並 關掉了自己的心理診療所,變賣了居所,家具和其他財物也全都送給了別人。 甚至退掉了在德國很重要的醫療保險(因為自費就醫非常昂貴),只留一隻衣櫃在朋友家,放着她僅存的一些東西。 其餘的家當,只要一大一小的行李箱就可以隨身帶着走。
她為別人提供發育輔導,心理諮詢,換得了手機卡,解決了通信問題。
為商店打掃衛生,她換得了新鮮的食物和瓜果蔬菜,解決溫飽。
幫朋友清除庭院雜草,照看寵物, 換來在朋友家中留宿的機會,解決了住宿問題。
當然,有時這種提供服務的方法不能完美地換來自己所需,所以海德瑪麗也只能去農貿市場撿賣剩的瓜果,或是重操舊業為人提供心理診療,但無論如何她都始終堅持了一個底線:不接受金錢。
本來海德瑪麗自己設想的是,這個試驗就只為期一年。但是一年之後,海德瑪麗發現這樣不需為錢財耗費精力的日子異常自由,她有了更多時間去做別的事情,「我根本就不想回到原來的生活」。
就這樣不花一份錢的生活她真的已經生活了20年。
這二十多年身無分文、僅靠交換討生活的日子裡,她還過足了精彩人生。
她帶上自己僅有的行李箱說走就走,逛遍了瑞典、意大利、澳大利亞等不同的國家, 世界的繽紛多采與豐富多變,每每讓她覺得非常興奮。
常人難以想象的生活她卻過得津津有味。
幸福不要外求
簡單生活就能帶來美好
後來海德瑪麗的事跡在德國成了家喻戶曉的傳奇,被人稱為「 交換之母」。
之後海德瑪麗被TED演講邀請講述自己的故事, 並於2008年獲得了了意大利「帝奇亞諾·坦尚尼和平獎」。
2010年,一支挪威與意大利合作的著名團隊專門還拍攝了她的紀錄片《Living Without Money》(不花錢過生活)。
最後,她把自己多年來的經歷寫成了一本自傳——《福從天降的實驗》。 一經出版便火遍全德國,還翻譯成多國語言暢銷全球。
儘管出了自傳,得了獎,上了電視。但海德瑪麗依然沒有打破不接受金錢的堅持,唯一的破例是她接受了出版社給的稿費,但轉身就將錢送給了需要幫助的單身母親。
近年來各地「施與受」生活方式風起雲湧,她專門開了 網站給出了施行方式,先要回答這幾個問題。
1.首先,必須面對真實的自己,捫心自問:我真正需要什麼?我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我的生活有所不足或者豐富充實?只詢問與自己有關且觸及內心的問題。
2.第二步與外人有關,也就是問自己:為什麼我會生鄰居、同事、朋友的氣? 那和我有什麼關係?其他人對我而言反映了什麼?而不是告訴自己:我不想再和這個人有所瓜葛、我可以從衝突中學習教訓。
3.第三點與行動策略有關,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我能貢獻何種能力,才能幫助改善世界?這問題或許會將你引領至既有的各種團體,或者促使自己成立工作小組。
海德瑪麗也曾想過,是不是應該多掙點錢去幫助貧苦的人。但經過仔細的考慮,她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這些不過是杯水車薪,人也永遠不會滿足,解決不了社會根本的問題。」
所以海德瑪麗創立了網站,希望能將這種回歸純粹的理念傳播給更多的人。
但她深知自己所走的路非常自我,不一定適用於大眾。所以她從來都沒想過煽動所有人都效仿她的行為,她的目的是為了喚起大家對自己內在的重視。「 我想改變的不是人,而是這個繞着金錢打轉的世界。 」她認為必須從內在轉變,和人互動時要保持開放的態度。
經常有人會告訴海德瑪麗,受到了她的激勵,開始重視自己並為理想而努力,這才是讓她感到值得的事情。
「一直以來,創建一個不用錢就能過生活的社會,始終是我的生命重心。雖然我不想成為大力鼓吹別人邁向特定方向的傳道者,但在他人身上看見細微的改變時,我仍舊喜不自禁。
保護環境、療愈地球、幫助別人,這些事總令我心喜雀躍。雖然 現今對待金錢的態度和方式,使得貧富差距日漸擴大。但這個世界上,也可以有別的價值觀 , 像愛、忠誠、互助等無法買賣的東西,意義更加重大」。
「幸福不要外求,
也許哪一天錢就會徹底消失,
人又何必成為錢的奴隸。
對有些人來說,
我的活法是一種挑釁;
但對另一些人而言,
我卻提供了一種答案。」
< END >
本文已獲 創日報 授權 微信號:chuangribao
原文標題:76歲老太太爆紅!生活20多年不花一分錢,卻活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