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型關係】在一起只剩下習慣 ──你不敢承認的「那不是愛」
放手,為何那麼難?
你早已心知肚明,這一段關係早猶如一灘死水。沒有活力,沒有交集,各自在不同的世界裡。有的只是消耗、爭執,及明著來暗著去的攻擊。
但因為習慣依賴,或因為恐懼孤單、恐懼面對未知,你們都騙了自己,這段關係還沒壞到無可救藥。
你心裡仍然等待著一絲可能性:你們可以不再相互傷害,好好的在關係裡依存,即使這世界再糟,你們仍是彼此最終的庇護所、最穩固的守候。你仍希望,你們一起走到天長地久,沒有分離的發生。
但是,這份心願始終還沒到來,而迎來的是你越來越不認識自己,越來越討厭自己臉上猙獰、扭曲、憤恨及哀怨的表情。在咆哮及怒吼聲中,在歇斯底里的狂怒中,在冷漠的表情中,你開始不認得對方,也不懂:自己何以成為一個那麼被仇視、不被珍惜及在乎的人?
然而,離去,是那麼困難。
那些道德的、良心上的罪惡感,和害怕孤單的恐懼無助感,都讓你不敢就此放開手。
你不敢想像自己的離開,是否將帶給對方傷害?是否自己成了別人口中,只顧自己的自私人?而離開是否真的能解脫?還是換來下一場苦難?又或是只能與對方用盡生命,耗損到彼此枯竭,才是一種仁至義盡?
與其讓對方指責你的拋棄,不如乾脆放棄自己的人生,你這麼想。因為這樣再也不用承受那些自以為是的指責,也不用累得再怎麼解釋也嫌不夠。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還要再騙自己,多久?
可是,親愛的,你知道嗎?我們這一生無法總是對別人負責。我們真正能夠負責,及給予交代的,只有自己。為了他人能認同及看得過去,你獨自忍受苦痛及空虛,在一份空洞的虛假關係中,扮演著自己的一角,撐住這一齣劇,好讓大家不用經歷有所變化的吃驚,也不必讓人擔心。你可知道這一份代價的辛苦及心力交瘁的疲憊?
關係,不是用來偽裝「I am OK」的,也不是為了給人交代與放心的。關係,是為了經驗到兩人真心實意的交流,給予彼此最無可被取代的支持與愛護。沒有心在當中的關係,又如何能真實接觸呢?失去了被善待的自己,又如何在關係中,真正的善待彼此呢?
面對自己的真實。因為真實,是別人無法瞭解也漠不關心的,卻是你逃也逃不過的糾結。
接受了自己的真實,放下了自己的幻覺,我們才可能真正的活著,真正的與自己和好、和解。
只是,你敢於對自己誠實嗎?還是你無論如何,也選擇要繼續欺騙自己、說服自己?寧可選擇讓一切符合別人的觀感和期待,也難以選擇為自己的人生「選擇真實」?
因為好怕「一個人」
華人傳統的思維,總是習於把「個人」和「關係」綁在一起,也總是習於把「一個人」的狀態,等同與「孤單」、「可憐」、「沒人要」、「不幸」劃上等號。如果,我們離開了「關係」,進入到一個人的人生探索歷程,那麼,我們可能很快就會被貼上標籤,代表了我們的「失敗」或「糟糕」,以至於我們無法擁有關係,無法長留於關係中。
許多人,正是困陷在這種恐懼中,害怕自己「一個人」的生命狀態,無依無靠,像是天地之間的孤兒。一想到:如果自己遇到任何難以承擔的情況,都不再有另一個人必然存在,必然給予幫助或扶持……就難以安撫心中的恐懼感,彷彿自己會被這世界拋棄,連死在某個角落,都不會有任何人在乎與發現。
我們總會被自己的大腦這樣恐嚇和威脅,使我們無法面對在關係中的真實感受,也無法坦承自己在關係裡的真實狀態。
即使在關係中,兩人交惡到猶如仇人,或是相處起來像是活在冰窖裡的人,總是冷言冷語,連一句有溫度的話也感受不到,但為了某些無法鬆動的價值框架,我們寧可漠視我們的真實感覺,找到一種「假裝自己不在意,也能夠把日子繼續過下去」的方式,留在一段只有表面形式的關係裡。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親愛的,其實那不是愛──勇敢放手,走向愛》
【本文出處。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