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台劇、日劇、韓劇,或是真實的生活裡,你常常會看到婆媳之間的問題讓許多人困擾,這些都是還沒有進入婚姻的人不能體惠的可怕事情。在《改變人生的勇氣裡》就有40歲的女性讀者問作者岸見一郎,「我有一個愛管閒事、喜歡強迫下命令的婆婆。她會插手家事、總是說些『因為碗盤已經堆積如山,所以我幫忙洗好了」。雖然拜託幫忙照顧孩子,她沒有多說什麼,但是我漸漸感到厭煩了。」,這樣血淋淋的案例,真的是看過再多勵志書都不知道如何解決時,你猜阿德勒會怎麼說。
如同孩子會藉由惡作劇被罵,以獲得父母的關注,有人會藉由像是讓別人困擾、讓人感到不舒服等方式,讓別人認同自己做的事情。或許,妳婆婆不知道自己會讓妳不舒服,因為自己做的事情沒有獲得別人承認就會提不起勁,所以才會故意說出「我幫忙洗好了」。藉由引出妳的感謝言語而要控制妳。她想表達的是「即便我沒有特地指出,請妳先注意到,並對我說些感謝的話」。
有人說,不論是誰都會有認同渴望,從這個案例可以清楚看出,希望被承認的態度,會造成周遭人的困擾。希望被承認的人,只關心是否獲得別人的認同,而不是自己的行為能不能幫助到他人。
協助具備貢獻感
對於這種想要被特別認可的人,不是要滿足他的認同渴望,而是要協助他具備貢獻感,這才是重點。因此,只要不對「我幫忙洗好了」這種強迫命令的言語做出回應即可。不論動機為何,幫忙洗碗本身的確是協助,所以可以對這件事表示「謝謝」。相信妳已經瞭解。如同我多次傳授過的技巧,藉由關注相同行為的恰當面向,進而能忽視該行為的不恰當面向。現在這個情況,不要關注「我幫忙洗好了」,不論動機為何,因為幫忙洗碗值得感恩,所以關注獲得幫忙的這一點。
不論家庭或是職場,任誰都希望能感受到「即使我身處於此也可以」。但是無法如此感受的人,即使讓周遭的人感到困擾,也要獲得歸屬感。那樣的人只要不是位處於共同體的中心位置,就會提不起勁。確實,任誰都想要歸屬於某個共同體,但這件事與位處於共同體的中心位置,根本是不同的問題。
於是,雖然一開始會做些建設性的事情,讓自己進入共同體的中心位置,但是如此做還是進不了中心位置、得不到期望中的關注時,就會出現問題行為。因為被褒揚方式養育長大的人,會希望藉由自己所做之事而獲得認同,如果對方沒注意到,就會不惜做些讓人討厭的事情以獲得認同。
在家庭中,可以對這樣的人說聲「謝謝」、「得救了」。恐怕當妳拜託對方照顧孩子時,就算沒有認為幫忙照顧是理所當然,或許也沒有傳達出充分的感謝之意。現在無法改變過去的事情,所以從現在開始,當婆婆幫忙做家事時,試著說出「謝謝」。
可是妳這樣做時,不可以「別有用心」。雖然妳是要讓婆婆感受到貢獻感,但目的不是要藉由「謝謝」這件事,改變婆婆的行動。
更進一步地說,不是對做了什麼,而是可以對所謂「存在」這件事表示「謝謝」。
例如:「有媽媽在,真是得救了!」。即使不做什麼,都能認為自己有價值的話,希
望被特別關注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認同渴望,終有一天會消失。
除此之外,妳應該要以言語明確地表達出,現在與以前情況不同的訊息。的確,以前拜託照顧孩子時,相當感謝能獲得父母的幫忙,但是現在已經不像當時那麼需要幫忙了,應該要如此地說明。
站在婆婆角度來看,明明是為了妳好才做,但好像變成自己所做的事都被否定,所以才會出現糾紛吧!即使吞下自己想講的話並忍耐著,與婆婆的關係也不會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