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師教你如何問問題 
文●王茜穎 

學習問一個好問題,是這次台灣諾貝爾科學營最重要的功課。

五十位來自台灣各地的基礎科學資優生,十二月十一日,與六位來自全球的諾貝爾獎得主,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談。為了這場可以「開眼界」的會面,學生先是在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接受兩天、十五個小時的密集訓練。課程包括光化學、表面與奈米科學、量子力學等十堂專業科目,由台大、清大、中研院教授與研究員輪番上陣指導。

接著,為了爭取當面提問的機會,前一天晚上,五十個學生絞盡腦汁,只為擠出一個好問題。十點截止,不願放棄機會,不少人拖到十一點才交。全部學生總共交出三十個問題,接著由中研院的兩位研究員林志民與倪其焜負責篩選,因為隔天的對談中,只有八張發言條會被選中,由學生當面向大師們提問。

「即使是一個受過well-trained(良好訓練)的教授,也不見得可以問出一個好問題。」林志民一語點出提問的難度。

要能問一個好問題,確實大有學問。除了要具備膽識和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外,諾貝爾科學營的手冊上提出了問好問題的幾個原則:一、好問題是經過思考的,應避免類似What、Why這些不用想就能問的問題;二、應就主題進一步發揮,例如:「如果能……,是不是就能……」;三、先行推演疑問再發問,例如「我做了……推演,但仍有……無法想通之處」。

林志民還強調:「應該多問How的問題,因為科學就是一門關心How的學科。」

只有八個問題獲選可提問 

與大師們正式會面前十分鐘,五十位學生先集合坐定。像是公布選秀得獎名單一般,兩位研究員公布連夜篩選出的八個問題。唱名之後,學生們又開始一堂提問課,由研究員向學生一一分析每個問題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並指導學生如何修正或進一步延伸他們的問題,並建議發問的對象。

「這個問題建議你問波蘭尼,不要只問量子力學研究有多困難,我們誰都知道很困難,但即使困難,還是要做點事情。你應該問:『我們能做什麼?從中又能學到什麼?』」

「通常人家都問:『得到諾貝爾獎後,生活有什麼改變?』他們會跟你說,很忙很忙,邀約太多了。但問他們:『你的人生目標是否因此改變?』就變得很有創意。」

會談正式登場,緊握著麥克風,台大化學系學生胡立志用青澀但流暢的英文問賀西巴赫:「如果,能再年輕一次,你想研究什麼領域?什麼最有挑戰性?」

「很多年輕學生都愛說,東西都被你們這些人發現光了,我們還剩下什麼可以做的!」賀西巴赫的幽默引起在場所有人哄堂大笑,「年輕人,你們比年長的人有更大的優勢,你們繼承了前人的很多方法,理論的、概念的、實驗性的,讓你們能夠進一步去發掘身邊許許多多的新問題。」

很多台灣父母都期待能教出得諾貝爾獎的小孩,讓孩子學會問問題,應該是第一步。

搭車的時候總喜歡看著窗外。 看著那些轉瞬即逝的光影。 頭微微發暈。 只是忽然。 很想你。 用雙手遮住照耀臉龐的陽光。 還是斑駁的撒下來。 沒有人在旁邊。 為我撐陽傘。 只是忽然。 很想你。 手機鈴聲響起。 顯示的卻是別人的名字。 敷衍的語氣。 沒力的回應。 只是忽然。 很想你。 一個人行走。 許多...

1. 躺在你的腿上看電視,指手劃腳地叫你給我拿吃的。2. 制訂兩個人的管理條例,約定生氣冷戰可以,但是不許超過25秒。3. 一起開車去一次很遠的地方,手拉手的向路人問路,沿途拍下所有的美景。4. 每個季節都買一套情侶裝,每次出門兩個人的衣服都要相配。5. 永遠都用相同款式不同顏色的牙刷、毛巾和杯子...

不是每個擦肩而過的人都會相識,也不是每個相識的人都會讓人牽掛。 至少我們在今生,在那個地方,在一轉身的時候沒有錯過。 在我們雙眼相望的時候,在眼中找到了愛的緣份。 若大的地球上能和你相遇真的不容易,感謝上天給了我們這次相識,相戀的緣份。 別忘了—你的世界我曾經來過。 曾經我給你帶來不愉快...

1. 躺在你的腿上看電視,指手劃腳地叫你給我拿吃的。2. 制訂兩個人的管理條例,約定生氣冷戰可以,但是不許超過25秒。3. 一起開車去一次很遠的地方,手拉手的向路人問路,沿途拍下所有的美景。4. 每個季節都買一套情侶裝,每次出門兩個人的衣服都要相配。5. 永遠都用相同款式不同顏色的牙刷、毛巾和杯子...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