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難免都有情緒。正面的情緒是積極、樂觀;負面的情緒是沮喪、悲觀、消極、挫折感。
情緒管理有四種方法:
一、放鬆
二、放下
三、放開
四、放空
我們姑且稱之為「四放」。
第一個方法是「放鬆」,現代人最需要身、心放鬆。
站在台北車站前面完全無法停下腳步,總是被後面的人推擠得不由自主的往前衝,人海茫茫,不知前往何處,衝進地獄也不自知。
所以現在的人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
我引用一個故事:佛住世時,阿難尊者一直跟在佛的身邊,從佛那裡聽到不少法門。在慕道者眾多,導師不能分身兼顧時,阿難也教學生。
有一個彈印度古琴的在家人,名叫「億耳」,他的音感很好,很會彈琴。阿難尊者教億耳用數息的方法襌修。億耳因為怕數息數錯,開始非常緊張,到最後心煩氣躁,於是告訴阿難尊者:「你教我數息,卻讓我很緊張,心更亂。」
阿難聽了很驚訝,但他無法教億耳去掉心煩氣躁的毛病。
億耳於是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你很會彈琴,一定知道弦太鬆會如何?太緊又會如何?」
億耳回答:「弦太緊會斷,弦太鬆會彈不出好音樂。」
佛說:「襌修的道理也是鬆而緊,緊而鬆。該緊則緊,該鬆則鬆,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懂得身心放鬆,就懂得修行的道理。可是太放鬆,就要緊一點。
第二個方法是「放下」。
有句成語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要先「捨」才能「得」,不捨就不得。我們不肯放下,是因為我們都是「貪得無厭」,怕手中的東西一放下,就會被別人拿走,於是抓得越緊,就越不能得到新的東西。
各位朋友,如果你一時失掉地位或事業,不必傷心,如果你現在是經理,不肯放下經理這個職位,就可能會得不到副總經理,甚至是總經理的位子。你一定要放掉一樣東西,才能得到另一樣東西。生命中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兼得的。
第三個方法是「放開」。
我們為何怕東西丟掉呢?因為我們怕放開了這個東西,就不再是我們的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你放開的東西,是不會喪失的。
比如你放開心胸,可以接納更多的人、事、物,可以得到新的成長。再比如說,因為成見,你越討厭的人、事、物,你就越無法從他們那裡學習到他們的經驗、長處,也無法接觸新事物。即使你是一個佛教徒,也要開放心胸去接納不同的宗教,這樣當你接觸到別的宗教時,就可以學到別的宗教的方法、教義。你也可以從天主教、基督教朋友那裡學到佛教徒所沒有的東西,多開放就可以多吸收新的東西。
第四個方法是「放空」。
完全放空就可以擁有一切,放得越空,便擁有越多;放得越少,就越苦悶。我們在一間小小的屋子裡,就會感覺不自由,因為觸目所及都是牆壁,就束縛了自己。如果是在大自然中,那種一望無際的草原、森林、天空,讓我們感覺很開放,好像和大自然合而為一。我們可以利用外境來放空自己,到高山,到西藏喜馬拉雅山上,放眼望去,一片湛藍的天空,毫無邊際的蒼穹,就把自己給放空了。
佛教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一位學問很好的教授,有一天,他想向寺裡的老和尚請教問題,他到和尚的方丈室坐下,滔滔不絕談他對佛教的看法。他說:「我今天是來向您請教的。」
老和尚一句話也沒說,只是拿著茶壺,往杯子一直倒茶水,杯子都裝滿了,他還是不斷地倒水,水不斷流到杯外。
教授看了,疑惑地問:「老和尚,你是不是頭腦有問題?為什麼水滿了,還是一直倒水?」
老和尚笑著對他說:「這就對啦,你說你來向我請教問題,你卻一直在講話,你的心是滿的,怎麼能容得下我給你的新東西?」所以,要學東西,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空,這樣才能學到新的東西。若不能放空,就還有「相」在。
學著去接受愛是會改變
人在通過生命的急轉彎時,必須 放棄自己的一部份,讓新的東西進來……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什麼不出去走一走? 也許和許多陌生人擦身而過 也許你會找一點意外的溫柔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什麼不讓自己換個方式過活? 也許會聽到許多不同的聲音 ...
戀愛其實比你想像的累
戀愛其實比你想像的累很多時候,二個人生活比一個人過日子還要辛苦。 一個人的時候,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和誰出去就和誰出去,不必為了男朋友今天被老闆罵了心情不好需要人陪而犧牲和好友的聚會,也不需要因為女朋友感冒發高燒需要照顧而犧牲早上重要會議。一個月不出門,沒有人會對你抱怨日子很無聊,每天吃...
你許下的一輩子是否可以一輩子
你/妳許下的一輩子是不是真的可以『一輩子』?以前,我也會相信一對年輕的戀人間真的有永遠、真的有一輩子,然後開開心心地牽著那雙以為能牽一輩子的手,開始幻想我們的永遠,所以在接受這樣承諾的時候,總天真的想:『嗯 ....你說的喔!一輩子喔.....』漸漸的,經歷過感情的幾次失意之後,開始懷疑是不是真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