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掰戀愛腦》中國每年有十五萬七千名婦女自殺,其中六○%是因為家庭暴力!
國外有雜誌曾報導,全球三五%的婦女和女童遭受過身體或某種形式的家庭暴力。據中國全國婦聯統計,中國兩億七千萬個家庭中,有三○%的已婚婦女曾遭受過家暴,平均每七‧四秒就會有一位女性受到丈夫毆打。家暴致死,占婦女他殺原因的四○%以上。中國每年有十五萬七千名婦女自殺,其中六○%是因為家庭暴力。不得不說,這是一系列讓人觸目驚心的資料。
前來向我諮詢的學員中也有不少遭遇家暴的女孩,她們中有的人在猶豫要不要離開那個經常對她施暴的男人,有的人在困惑該怎樣做才能讓他不打自己,還有的則是想要離開,卻因為害怕受到更大的傷害而不敢行動,度日如年。學員茵曼就屬於第三類,因為男友的恐嚇,她不敢分手。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不少遭遇家暴的女孩,她們中有的人在猶豫要不要離開那個經常對她施暴的男人,有的人在困惑該怎樣做才能讓他不打自己,還有的則是想要離開,卻因為害怕受到更大的傷害而不敢行動,度日如年。
茵曼跟男友在一起三年,最開始兩個人是由朋友介紹認識的,茵曼和男友性子都有些急躁,經常為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最初,兩人吵完,消消氣也就好了,直到有一次因為茵曼沒聽男友的建議搞砸了一件事,男友氣急敗壞地打了她一頓,她才猛然發現兩人性格真的不合適,萌生了分手的念頭。但後來男友真摯誠懇地道了歉,茵曼心一軟,給他立了「動口不動手」的規矩後,兩人和好了。
但這並沒有換來男友的徹底反省,他反而變本加厲了。尤其是在喝酒後,男友那種殺紅眼的架勢實在讓她覺得恐怖。終於,茵曼在又一次被打後,有氣無力地提出了分手,男友毫無懼色,憤怒地揚言,她要敢跑,天涯海角都會把她找回來,找不到就拿家人開刀。茵曼徹底被嚇住,自此就一直生活在家暴的恐懼之中,身心俱疲。
我勸她說:「你為什麼不去尋求法律的幫助呢?」她說:「那些幫助都是表面上的,他肯定會暗地裡對我下手,我玩不過他,為了家人,我認命了。」茵曼的遭遇讓人同情,她除了離開這個暴力的人別無選擇,但不幸的是,這個選擇還無法實現。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我不能去改變施暴的人?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男人實施家庭暴力?這裡面都有哪些心理因素?
施暴者的「挫折─攻擊」模式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家庭暴力行為可以定義為攻擊,也就是以引起他人身體或心理痛苦為目的的故意行為。在對攻擊行為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美國心理學家羅森茨韋克(James E. Rosenzweig)得出了挫折攻擊理論,後來心理學家約翰‧朵拉德(John Dollard)等人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並形成了一種公認的觀點—挫折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行為。這裡的挫折指的是任何阻礙人們實現目標的事物。他們認為,當一個人遭受挫折時,為了緩解內心的緊張,保持心理平衡,必然要通過侵犯、攻擊行為來發洩內心的不滿。
茵曼男友的行為屬於典型的「挫折—攻擊」模式,因為事態的發展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狀態,除了通過對茵曼動手來洩憤之外,他不知道怎麼去調整自己的情緒,於是就開始對茵曼施暴。
一九九四年,美國心理學家在印第安那州和田納西州研究了六千多個美國家庭,要求孩子父母填寫一份自我報告表,內容是他們對自己孩子使用過哪些類型的體罰,以及體罰孩子的頻率等。
這項研究持續了數十年,目的是研究家庭暴力的模式和結果。而且,在這個研究中,重點關注了個體在青少年時期受到的體罰與他們後來生活狀況的相關性,並通過對這些孩子數十年的跟蹤調查得出結論。
研究的結論十分具有戲劇性。大約五○%的研究對象曾在青少年時受過體罰,而這部分孩子後來更可能經歷各種問題,包括抑鬱、自殺、酗酒、虐待兒童和毆打伴侶等。
最後,研究者得出結論:終止打屁股和其他各種體罰,對從根本上預防虐待兒童,對配偶、抑鬱、自殺和酗酒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結論有效地說明了,為什麼那些因暴力傷人被捕的犯人,大多都來自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破碎家庭。可以說,家庭暴力施暴者的行為與他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圍有很大的關聯。
理性應對暴力攻擊
根據美國一項調查,家暴受害者平均遭受過七次暴力後才會產生離婚的念頭。而在中國,受害人平均遭受三十五次家暴後才會選擇報警。她們之所以能如此隱忍,主要有以下原因:為孩子著想、自己經濟不獨立、愛面子、擔心被外人嘲笑、被施暴者恐嚇等。另外,許多施暴者在事後會表現出深深的悔意,也讓受害人天真地認為對方會為了自己而克制。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許多施暴者在事後會表現出深深的悔意,也讓受害人天真地認為對方會為了自己而克制。
其實在與心愛的他墜入愛河時,大部分女孩是無從察覺對方是否有暴力傾向或「挫折—攻擊型人格」的,尤其是在交往初期對方經過刻意偽裝,你更是無法辨別。那麼,當發現對方有家暴行為的時候,你到底該怎麼做呢?我給大家幾點建議。
第一,緩解你的急躁。
一般情況下,經常進行家庭暴力的男人,通常有一個不怎麼美好的童年,在一個缺乏關愛的家庭裡長大。他的性格很鮮明,比如欺軟怕硬,或者吃軟不吃硬等。面對這樣的人,你不要去硬碰硬,既然選擇跟他在一起,就用溫和的方式去達成有效溝通。否則,吵起架來,你在他面前真的毫無優勢。
如果耐心溝通依然激不起對方任何的心靈波瀾,你就要考慮從這段錯誤的感情中抽身,以免受到更大的傷害。
第二,不要忽視第一次。
在對方有第一次家暴行為發生時,一定要把事情「鬧」得很大,要將這件事定義為你們之間的「刑事案件」,他需要為自己的衝動和不尊重付出代價。不管誰錯在先,但動手實在是觸碰了你的底線和原則,你要做的是讓這件事持續發酵,讓他進行深刻的反省。
你們之間可以真真切切地痛幾天,最好能讓他在下一次動手之前因為顧忌你的感受而克制自己。弱肉強食是動物界永恆不變的生存法則,在親密關係的相處中同樣適用,你越軟弱,他只會越猖狂,進而絲毫不將你放在眼中。
第三,讓自己更強大。
在諮詢中,我發現很多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在生活中都有些逆來順受,她們很少有人能做到獨立自強。性格的軟弱、思維的禁錮、人格的迷失,讓她們一邊抽噎一邊獨自舔傷,而那些男人早已將她們吃定,知道這個女人無論怎麼飛也飛不出自己的掌心,因而變本加厲地傷害她。
我有一個全職太太學員就是如此,丈夫心情不好就對她一頓毒打,我不止一次勸她:「重新來過,一點點建立自信,找回自我,儘早考慮從這段婚姻中抽身。」但她只是一次次充滿絕望地對我說,十年的婚姻生活已經把她熬乾了,她改變不了自己,改變不了丈夫……第四,拿起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益。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很多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在生活中都有些逆來順受,她們很少有人能做到獨立自強。那些男人早已將她們吃定,知道這個女人無論怎麼飛也飛不出自己的掌心,因而變本加厲地傷害她。
在遭受家暴後,你可以對施暴現場及自己身體受傷的部位進行拍照和錄影,並及時去醫院治療,保留就診紀錄,如有必要,可以進行傷害鑑定。
之後,你可以向社會機構等組織尋求協助。如果情節特別嚴重,你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尋求法律幫助,或到警察局報案,請求員警制止暴力並申請傷情鑑定。如果你已婚,在溝通無效後,可以依法向法院訴請離婚,並提交家暴的相關證據以爭取子女的撫養權,並爭取多分得夫妻共同財產。
上述建議,其實匯成一句,就是只有當你有能力改變對方的家暴行為,且對方願意為你改變,你們的關係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而當你改變不了時,一定要果斷抽身,越早越好。最後說一句題外話,在此我想特別提醒一下那些已為人父母的朋友們,注意自己對孩子的懲罰方式。許多父母會因為孩子調皮而動手打孩子,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雖然看似能讓孩子因為畏懼而克制調皮搗蛋,但其實是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畢竟愛玩愛鬧是孩子的天性,不一定非要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讓孩子「改邪歸正」。如果你是經常打孩子的父母,那麼你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有暴力傾向的可能性極大。
人們總說,孩子就像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問題與父母的行為密不可分,所以父母們大可嘗試不懲罰不嬌縱地去教育孩子,讓他的心智更健康。
本文節錄:【掰掰戀愛腦】一書/時報出版
作者/玲瓏姐
中國教育學碩士,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曾就職於世界前五百強外企和985高校。
現為中國戀愛成長學會專家合夥人、明星諮詢師,中國喜馬拉雅FM《愛的心智修煉》專欄作家。
擁有五年情感諮詢經驗,對兩性情感、戀愛心理學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