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五大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會帶來許多情緒的困擾,如何以佛法消解情緒煩惱,開創幸福人生?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我們人是有情眾生,既然是“有情”,當然就會有情緒。我們也大都體會過控制不住情緒,反被情緒所控制的苦,甚至常常因為一時情緒衝動而犯了錯,事後卻又懊悔不已。

 

情有很多種,第一種是情操,例如哲學家的情操、藝術家的情操、宗教家的情操,以及政治家的情操。這些情操是理性的,對人、對世界、對自己都是有益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情操的話,那就跟低等動物沒什麼兩樣了。

 

第二種是情感,情感是指與親人,或是與自己有關係的人和事物之間,因為喜歡或是不喜歡而產生的感情現象。情感雖不如情操那麼高尚,但是人如果沒有情感,那就形同植物或礦物。只是情感是自私的,以自我的喜怒哀樂為依據,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惡的,不是十分穩定;而情操卻是非常清淨,且非常和平、穩定的。

 

第三種是情緒,情緒是從情感而來,當情感不能宣洩、滿足時,心裡就會發生衝擊和困擾,因此產生情緒。情緒就像是暴風雨中的海浪,沒有理性、規律,而且波動非常厲害,只不過有的人波動很高,有的人較低一點而已。

 

情緒來的時候,就像無名火,會大哭也可能會大笑,甚至還會揍人,出現暴力傾向。所以,一個老是情緒用事的人比情感用事的人更糟糕,也非常可怕,不但造成自己的困擾,別人看到情緒衝動的人,也會敬鬼神而遠之。因此面對問題時,最好不要隨便動情緒。

 

但是有人會說:“如果人生活得毫無波動變化,好像未免太平淡而無味了。人生要有大悲大喜才活得過癮,所以有情緒也沒什麼不好啊!”

 

這種將人生的情緒起伏視為一種調劑的看法,實在是似是而非!試想每一次情緒的波動,身體的細胞不知道就要死多少,不但身體不健康,心理也不會健康。如果老是在大喜大怒、大悲大樂的情形下生活,是活不久的,一點也不划算。要讓自己經常生活在愉快平靜的情況下,情緒才會穩定,心理也才會健康。

 

要避免情緒過分的波動,首先就要明白情緒會帶給自己與別人災難的嚴重性,這樣才會懂得約束自己的情緒。情緒會帶來一波接著一波的壞事,就好像是高血壓會帶來生命的危險一樣,首先可能是中風,再來就是癱瘓,說不定接著就是死亡。所以預防自己情緒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

預防的方法,就是在情緒還沒有發生以前,能夠先察覺到自己已經快要動情緒了,在這個關鍵時刻,用觀念來化解,告訴自己動情緒是劃不來的,因為最後倒霉的還是自己,甚至連他人也會遭殃。

除了運用觀念之外,一些修養的工夫,例如靜坐,或是經常默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也會很有幫助的。在情緒還沒有生起之前,念佛可以產生移轉作用,讓情緒轉換為一種念佛的清淨念頭,一種信仰的念頭。

 

然而,我們在運用觀念或方法的時候,也要明白目的不是在壓抑自己,而是要化解自己的情緒問題。其實只要我們不管它,不要老是在想這個問題,或是老想要衝過它、對付它、抗爭它,情緒反而都能很簡單地化解。




我走了,回鄉下老家了。被縟全部拆洗過,在陽光下曬過了,放在貯藏室左邊的櫃子裡,天冷時別忘了拿出來用。所有的皮鞋都打過了油,穿破了可以拿到離家幾米遠的街角處找修鞋的老孫頭修補。襯衫在衣櫃的上方掛著,襪子、皮帶在衣櫃下面的小抽屜裡。買米記得買金像牌的泰國香米,要去百佳超市買,在那裡不會買到假米。鐘點工小...

我是一位台大醫學系畢業的醫師。 今年35歲,當年因為深度近視大四22歲時就超過1100度獲判免役 (所以不是大家每天都說醫學生都是作弊逃兵役), 今年六月我將工作滿十年。   13歲時,我的理化考98分,班上沒有人比我高分, 但是我被理化老師狠狠的用籐條抽了兩下,下課後猛塗萬金油, 因為下...

人與人,無信不交往,守信方長久;心與心,互敬才生情,互愛才有真。   欺人莫欺心,傷人勿傷情。信任一個人很難,再次相信一個人更難。別把他人的善良當軟弱,那是一種大度;別把他人的寬容當懦弱,那是一種慈悲。好脾氣的人不輕易發火,不代表不會發火;性子淡的人只是裝糊塗,不代表沒有底線。感情,不能...

她和他是在朋友聚會上認識的,屬於一見鐘情的那種,戀愛仿佛是順理成章的事。 他比她大四歲,所以像個大哥哥一樣悉心地呵護她,害怕她受一點點的小委屈。然她覺得這樣的生活安定而踏實! 他是一個美食主義者,戀愛時,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吃。 上班前,他會記得往她的包裡裝一包餅干,囑咐她餓的時候墊墊飢。 下班後...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