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把身為父母親的責任都「外包」出去了,當然不好意思跟人家說那是你女兒

我研究所到南投一座小農場打工換宿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國中小女生。大概是因為我本人也幼稚到不行,所以很快就跟她打成了一片。

她會到那邊,是因為她媽媽覺得她應該要去體驗一下農作的辛勞,才能夠感恩她所擁有的一切,所以才把她送過來。小女生當然諸多抱怨,我也就跟她一起抱怨。

「對啊,怎麼會這樣啊!」「蚊子超多的,誰想來啊!」之類的。

不是刻意,因為… 我也是這樣想啊!

後來從農場女主人那裡聽說了她的事,這個小女生是大家口中典型的「壞孩子」,國中生年紀就逃課、翹家、交壞朋友、交男朋友,成績更是不用說的一敗塗地。農場女主人主業是課後輔導的教育,但是對於這小女生也是頗有微詞,不斷搖頭,常常對她說:「妳都不能體會妳媽媽的苦心。」想是直接從媽媽那邊承接了擔憂。

短暫的相處,我其實從來都沒有覺得這是「有問題」的孩子。她就是一般的小孩,只是想要被認可、被注意,在14歲的年紀,朋友比什麼都重要,對所有被禁止的東西都躍躍欲試。

有一次我們從住的地方騎機車到農場,小女生說,她很想要試試看騎機車。我就在四周都是田野空曠的馬路上,教她騎機車。她一遍又一遍的來回騎著,說她很開心。

我也跟她約法三章,18歲以前,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時候才能騎,出去了或是回台北了都不能騎。她答應,也做到了。

有天早上我們要到日月潭走走,她一早起來化妝,民宿主人說:「還這麼小,化什麼妝。」我拿出我的化妝包,坐在她旁邊也化了起來,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化妝品和化粧技巧。

大部分的時間我也就是像朋友一樣,跟她聊天,分享生活中的快樂與煩惱。

打工換宿結束後幾個月,她媽媽打電話來,說她認識我之後的這學期開始居然開始認真唸書,也不翹課,說要跟我一樣,也要考上成大,當我的學妹。她媽媽一直感謝我,但我真的沒做什麼,只是不帶任何成見的陪伴而已。

後來從這個小女生、農場女主人、憂心的母親三方得知,小女生本來是在台北唸書,但是媽媽為了管束她,刻意把她從台北的國中轉到南投一間據說很嚴的私立住宿國中。她當然恨透了這個決定,但她媽認為這是為她好。

這是第一次的強迫剝離。

我不知道對一般人來說,硬生生地把你從你熟悉的一切(家人、朋友、環境)撕裂開來,丟到另一個地方是什麼感受,但是對一個國中女生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她無法承受、無法理解的決定。

一年後,我出國,這女生還千里迢迢到機場來送機,拿了一塊大看板,上面是很多我的照片和寫給我的話。我說,要乖乖的,有事都跟我說。

回國後沒多久,就接到她媽的電話,她又變回那個憂心忡忡的媽媽,言談之中是更多的數落、指責、不信任、灰心。小女生升高中後回到台北了,但是翹課、徹夜不歸、抽菸、頂撞長輩不斷,有一次還整整失蹤了一個禮拜。她媽說她會這樣都是被壞朋友帶壞的。

還有其他聽起來是關心,但是更像在控訴的字眼。

後來,這個小女生跟我說她要離家了,她自己出來找工作、租房子,再也不想要回家了。就這樣在外面跟朋友流浪了好幾個月,在夜市打零工賺錢。

每次見面,她依然是那個想要被認可、被注意,朋友比什麼都重要,對所有被禁止的東西都躍躍欲試的小孩。而她媽媽口中的那些壞朋友,看起來都是長期被否定的小孩,在同樣的群體中找到認同,還有被理解的感覺。

後來她媽媽又再一次地進行強行剝離,這次,是把她轉到台南一間據說管得很嚴的私立住宿高中。

你把身為父母親的責任都「外包」出去了,當然不好意思跟人家說那是你女兒

圖中人物非本文主角 / Photo Credit: plaits CC BY 2.0

上次在台南看到這個小女生,她就跟我在農場遇見她的時候一樣,大大的眼睛,喜歡笑,喜歡說一些大人說的話,興奮的跟我說她什麼時候又偷喝酒,哪個朋友要帶她去夜店玩,說她這個男朋友怎樣怎樣,問我她什麼時候才可以再騎機車。

但她沒有說。我感受到的是,她的壓力很大,她一直在臨界點游移,她把自己武裝起來跟世界隔絕了。在她的世界裡,只有她和她的那些不能聯絡的「壞朋友」。

她無助的母親憂心的電話和簡訊仍一直來。說父母愛她她不希罕、哥哥早就放棄她,說她狂野愛玩沒責任感。

最近一次,她說想要把小女生送出國一陣子,問我哪個國家沒有網路。

看來是要再進行一次強行剝離。

我說,前兩次的轉學都沒有比較好了,為什麼妳會覺得這次就可以一勞永逸?我不知道從小到大這麼密集的搬移和剝奪式的分離,是不是對她最好的選擇。

她說她知道。但我在她言談之中,感受到她從以前到現在,一直在做的就是「親職外包」,把父母親的角色和責任,外包給學校、外包給管得很嚴的宿舍、外包給教會(她覺得把小孩帶去教會,上帝就會救她了),還有,外包給我。

她不只一次對我說,我是她最後一根浮木。

她不能理解的是,不管我做的再多,我永遠都不是她媽媽。

大人總是想要小孩成功,想要用過來人的錯誤經驗教他們怎麼做才會「成功」,如果小孩沒有長成他們想要的樣子,他們就無法接受。但小孩真正在意的是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他們想要探索自己,找自己。

捷運事件新聞出來之後,我腦海中閃過好幾個我年輕朋友的臉龐,他們的父母也都對我說過像這樣的話:

「本來好好一個家,因為他被搞得雞飛狗跳。」真的有那樣本來好好的一個家嗎?

「他就是天生叛逆反骨,愛唱反調!」天生?每個人都是父母生的不是嗎?

「我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說那是我女兒。」女兒好意思跟人家說妳是她媽嗎?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怎麼做,怎麼幫助他們。面對這些朋友的家長對我的期待,我也必須再三的劃清界線,不斷告訴他們,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們扮演父母的角色。

我不知道怎麼辦,但想跟那些對小孩一籌莫展的父母或老師分享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不是出自專業心理師或教育工作者之手,但是他提供的四個方法,可以參考看看:〈鄭捷在江子翠的隨機殺人,台灣社會所忽略的關鍵

每個人都想要被理解被愛,但有些人在長大的過程中,從來都沒有機會被理解被愛過,每個人背的十字架不同,當然這不能夠當犯罪或傷害他人的藉口。這篇文章雖然看起來偏袒子女方,但我認為愛、理解、和尊重別人的能力是可以後天習得的,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被好好的對待,他又怎麼能夠學會好好的對待別人呢?

教育方式千百種,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多點理解、尊重和包容,是我們現在就能做的。

你把身為父母親的責任都「外包」出去了,當然不好意思跟人家說那是你女兒

Photo Credit: martinak15 CC BY 2.0

本文獲得作者張 苡絃授權刊登,文章來源:「人助旅行」─交朋友,玩世界!

轉自關鍵評論網

那些曾經讓你流淚的悲傷和痛苦當時間過去都將成為天邊雲煙至於眼前這些小小的不順、小小的困頓和尷尬也不過是時間之河裡旋生旋滅的泡沫罷了所以何必和自己過不去呢那些讓你不舒服的人和不愉快的事就一笑置之了吧畢竟一切終將過去所以種種不快都不需要在意但親愛的也因為一切終將過去所以在每一個美好的當下都要全新全意地珍...

京城有個68歲的大富豪在家中被殺了。現在讓你充當名偵探柯南的角色。經過種種的探查,你得知這富翁不但小氣,又好色,在他的家族中有許多人都恨著他。這其中有五個人嫌疑最大。你分別和每個人都做了以下的口供:【A】 富翁62歲的老婆的供詞:我是他的老婆,我一直都很愛他,怎麼可能會殺了他?  【B】 ...

「心動」似乎是大多數的男女在追求愛情中,最在意的成分。因為要遇到一位能讓人怦然心動的對象實在是不容易,因此常常聽到很多男女突然遇到一位讓他/她心動不已的對象之後,而和原本交往很久的男女朋友分手,為的就是一瞬間的激情及火花,提出分手的理由通常都是沒感覺了,由此可知「心動」的魅力有多麼大。在愛情的成分中...

「友達以上,戀人未滿」,比朋友再要好一點,但不算是戀人。「友達」是來自日文的流行用語,意思是朋友。男女之間除了朋友和戀人以外,還有一種介於朋友與戀人之間的情誼。比起普通朋友要更親密一點,勾肩搭臂,無話不談。然而他們又不是戀人。他們也許做得到蓋棉被純聊天,關心對方有沒有找到好對象,不管心裡有沒有過曖昧...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