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Q力─做自己情緒的偵探

文/呂政達.攝影/黃念謹

自從丹尼爾‧高曼的著作在台灣上市,並經媒體炒熱,EQ就成為大眾最能朗的心理名詞了。它代表一種心理能力,一種對社會狀態的主張,許多專家喜歡將所有心理領域EQ化,說找工作、獲得升遷需要EQ,談戀愛、交朋友少不了它,連親子關係、人生目標追求也都有EQ的影子。彷彿所有關係範疇的後面加上EQ,就能萬事OK。然而,提倡EQ將近十年後,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台灣人離EQ愈來愈遠。換句話說,我們的「情緒商數」顯然都不及格。

EQ,簡單地說就是「情緒管理」的另一種說法,近年來,「憤怒管理」在歐美大行其道,連台灣的身心實務界也非常地叫座。主張者發現,生活在工商業和資訊社會裡人們苦悶、憤怒無處,也不知如何發洩的現象,「憤怒管理」倒是切中時代需要的一帖藥方。當然,我們必須理清,EQ給人字面上的感覺常是「不要生氣」、「情緒穩定」,但「情緒管理」的重點其實是要懂得適當表達情緒,知道你為什麼會生氣。

從功能論的角度來看EQ,當一個社會裡的人都能夠做到適當表達情緒,不會亂生氣,確實能潤滑人際溝通,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發展。但權力論者卻會認為這是右派學者和主政者的策略,用推行EQ來減少社會各階層表達不滿的聲音,基本上這就是個「馴化」的策略。

然而,從個人心理、福利和社會互動的觀點來觀照EQ,我們還是應該相信,練習情緒管理能力(也因而提高你的EQ力)是值得學習的。丹尼爾.高曼著作裡,提出相當多生理和醫學的證據,至少當我們不再為小事抓狂時,身心狀態都能趨向平和。心理學研究也顯示,擁有正確辨認、命名情緒的能力,並且能以覺得能被瞭解的方式直接表達出來時,這些負面情緒就能消散無蹤。

有時候,當我們告訴別人自己在生氣,特別是提到為什麼會生氣後,就能帶來放鬆感。心理學家認為,讓我們感到放鬆的,並不是表達出憤怒這件事,而是我們能夠認出引發憤怒的情境,努力地想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

其實,丹尼爾.高曼早就這樣提到,這就是憤怒的正面價值。憤怒讓我們擁有想要改變的動機,驅動我們說出心中的意思,問題就在我們該如何學習表達。

不要過度反應,真的不要為小事抓狂,把注意力範圍鎖定在你必須正確回應的事務上頭來,而且建立尋求積極、建設性解答的習慣,生氣不要只是氣頭上爽一爽就好。

生氣時,深呼吸三次,學習身體放鬆技術。想想是不是要改變環境,到外頭散步五分鐘,呼吸新鮮空氣。就算陷在車陣裡,覺得心煩氣躁,你也打開收音機,唱唱喜愛的歌曲,來一趟心靈的出神漫遊。

學習知道你的憤怒,做自己情緒的偵探。追蹤所有讓你生氣的事件、情境、人物,憤怒常常會蒙蔽我們最底層的恐懼,這時你就應該試著問自己,你最害怕的是什麼?



精采原文在這裡>> EQ力─做自己情緒的偵探 - 溫馨勵志文章 - 優仕網共產檔 http://share.youthwant.com.tw/D31009625.html

記得從小開始,因為我只有一個人,沒有兄弟姐妹可以幫忙,所以我必須懂得自己照顧自己。因此四歲的時候,我就常常一個人看家,我非常懂得和自己相處。沒想到上了小學以後,我一直被冠上「自私」的形容詞。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一直不了解為什麼,我檢討自己哪裡做錯了?有什麼地方不對?直到念了心理系,開始接受諮商輔導的...

第 一 句沒 有 一 百 分 的 另 一 半 只 有 五 十 分 的 兩 個 人第 二 句 付 出 真 心 才 會 得 到 真 心 卻 也 可 能 傷 得 徹 底保 持 距 離 就 能 保 護 自 己 卻 也 註 定 永 遠 寂 寞 第 三 句通 常 願 意 留 下 來 跟 你 ...

溺水的時候,有人拋救生圈給你,你一定欣喜若狂,管他救生圈是新是舊,是美是醜,能救命就好,一股腦的撲上去,狠狠抓住。生活裏也難免有頹喪失望、覺得空虛混沌、毫無進展、快要過不下去的時候,例如考試落榜、工作找不到、失戀分手、重病纏身等等,這時,有一種人,習慣把愛情當作生活的救生圈,在日子過不下去或感到停滯...

溺水的時候,有人拋救生圈給你,你一定欣喜若狂,管他救生圈是新是舊,是美是醜,能救命就好,一股腦的撲上去,狠狠抓住。生活裏也難免有頹喪失望、覺得空虛混沌、毫無進展、快要過不下去的時候,例如考試落榜、工作找不到、失戀分手、重病纏身等等,這時,有一種人,習慣把愛情當作生活的救生圈,在日子過不下去或感到停滯...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