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Miki
你知道嗎?我們的聽力大約從45歲開始就會逐漸退化,如果長時間戴著耳機聽音樂,音量又沒有控制好,就可能會提早損傷聽力!究竟該如何避免聽力受損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15年的統計,全球約有11億的年輕族群因不當使用個人音樂裝置而面臨聽力受損(簡稱聽損);同年,台灣衛生福利部統計也有資料顯示,在台灣18~65歲的勞動人口中,輕至中度聽損者多達151,579人,佔總聽損人口的四分之一。
為何有這麼多人聽損?原因之一就在3C產品。近年來3C科技發達,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迅速普及,戴著耳機追劇、打手遊,或是通勤、健身時聽音樂,是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往往因為周遭環境的噪音,讓人容易將音量調得過大,使得耳內的毛細胞與突觸逐漸損傷,形成「噪音性的聽力損失」。初期發生聽損時不會有感覺,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聽得不太清楚,才知道聽力早已悄悄地退化。
聽損別輕忽 應趕緊找出原因改善
聽損大致上分為「暫時性」跟「永久性」兩種。暫時性的聽損,是指短時間內出現聽不清楚及耳鳴等症狀,通常稍作休息就會恢復正常,例如參加了吵鬧的演唱會或派對之後,可能會短暫感到聽力減弱,但只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休息片刻,聽覺就可恢復敏銳度;然而,如果耳朵暴露於85分貝的環境超過8小時,會讓聽覺變得愈來愈不敏銳,就可能演變成永久性的聽損。
如果發現聽力出現損傷,必須先尋求耳鼻喉科醫師診斷,確認損傷的類型是暫時性或永久性,如果只是暫時性受損,藉由充足的睡眠修復或治療,通常就能獲得改善。然而,永久性的聽力受損無法順利透過藥物、手術恢復,一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可能必須配戴助聽器,才能矯正聽力。
聽損可能讓人跌倒、失智 更影響社交
聽損會對生活造成許多負面影響,舉凡個人對環境的感知度降低、平衡感變差、走路變得不穩,因而增加跌倒的風險;也因為聽損造成大腦的刺激減少,聽神經萎縮,使得語音辨識力下降,進一步影響到與他人溝通、參與社交活動的意願,更可能誘發憂鬱症、失智,這些都是聽損患者可能會面臨的問題。
值得留意的是,初期的聽損未必顯而易見,通常要等到年齡漸長,才會發現問題如滾雪球一般地快速惡化,所以千萬別認為後天聽損是年長者的專利,也別以為自己還年輕,就能有恃無恐,「預防聽損」正是現代3C族群的當前要務。
杜絕聽損 這些小細節都很重要
要預防聽損,平時最好將手機、平板的音量降到安全程度,只要音量不超過85分貝,也不要長時間暴露在噪音環境下,就能適度保護聽力。若要聽演唱會、參加吵鬧的活動,必須留意自己的位置是否太靠近擴音器,亦可適時使用隔音耳罩、耳塞,阻絕過高的音量。
在選購耳機類型方面,若使用耳掛型耳機,隔絕環境噪音的功效會比耳塞型耳機差一些,讓人忍不住想用較大的音量聆聽,因此若要在通勤、健身時聽音樂,建議避免使用這類耳機;耳塞型耳機雖然隔音效果較好,但身處於環境噪音較大的環境時,同樣也要避免一再調高音量,才能將損傷聽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當然,更重要的是必須避免長時間戴耳機,尤其不能整晚播放音樂、教學帶入睡,因為長時間聆聽雖不至於讓人無法入睡,卻會使耳膜、聽覺神經處於負荷過重的工作狀態,進一步損及聽力,這些都是應該注意的小細節。
聽覺細胞非常珍貴,為了老年時還能夠維持一定的聽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留意耳朵的保健,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追蹤聽力的狀態,也要細心察覺聽損發生的前兆,一旦發現有不對勁就要趕緊就醫,才能避免聽損、長保聽力喔!
※ 更多本期雜誌精彩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http://www.dr-beauty.net
【歡迎按讚加入《www.facebook.com/drbeauty.magazine》粉絲行列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