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皺摺
【撰文/南美瑜;插畫/黃子欽;設計/林世鵬;圖片/Montblanc、黃子欽】
《當時間遇見手》
時間無形無影,透過人的心與眼、腦與手,創造出記錄時間的工具:鐘錶。
《明周》自創刊以來,以插畫親和淺白的精神,為鐘錶報導挹注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之詮釋。
《當時間遇見手》是由本刊策劃、邀集台灣新銳插畫家與瑞士鐘錶品牌合作,
藉由畫家藝術之手,描繪鐘錶迷人的工藝精神,
除相繼於本刊、官網與臉書粉絲頁刊登外,亦將在2014年3月13日至23日,
假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鍋爐室」舉辦展覽及相關節目,敬請期待。
〈心臟是人類的第一顆時鐘〉,拼貼。 | 〈時間書寫〉,拼貼。 |
時間的編碼 ── 插畫家黃子欽專訪
訪問黃子欽或與他聊天,會隨時想拿出手機錄音,原因無他,此人靈感、思考跑得忒快,不跟緊點記下是來不及的。他的想法很畫面性,尤其立體,他既是設計師也做藝術創作,除了櫥窗外,其他設計品常見於書冊封面、裝幀,藝術創作包含攝影、圖像拼貼、立體保麗膠作品等。他把此次與萬寶龍合作的插畫視為圖像創作,事實上也與《明周》策展的宗旨相符,並不在於為鐘錶品牌服務、廣告之目的,而是企圖讓不同領域的工藝、創意,以「時間」為題擦撞出新的火花。
黃子欽對於萬寶龍的認識,從最初認知的全球聞名筆具,逐步研究至鐘錶。機械或石英機芯之所以能計算、記錄時間的原理,猶如一個龐大的天文與數理命題,製錶人將此運算、轉化為機械、輪系的編碼,「它讓我想起《雨果的祕密》這本書,到底是什麼樣的編碼可以啟動一個栩栩如生的機械人偶?而時間的機器又是如何運作的呢?」黃子欽曾經創作一系列將物件封嵌於水晶柱體的保麗膠內,晶體的形狀引發著對宇宙初創、電光石火,物體受到高溫、高壓、巨擊之下造成結構性崩裂、重新生成、再造的歷程,被凝止在一個看似無機的晶體結構,然而它的形體已然說明著時間曾如此發生。一直以來,他對時間的思考轉譯在許多舊物、影像、拼貼、雕塑中,有時解構,有時藉由併置、組合成嶄新的時空圖像,無非也在詮釋創作者個人的編碼。
他為插畫展所創作的〈心臟是人類的第一顆時鐘〉與〈時間書寫〉兩幅作品,分別以垂直和水平的皺摺圖騰,打造出鐘錶將時間「量化、節度」成理性的、重複性的單位循環,同時也透過「皺摺」這樣的錯視效果將平面變成立體,皺摺本身也暗示著「彈簧」、「發條」的形式,在其上所安排的文字、機械物件、影像等,具有東、西方色彩的圖騰,似扁平卻又立體,暗示著時與空不可分割的狀態,而人與時間交織而成的時空,正是生命的循環與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