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今記得自己小時候,如果遇到人生重大問題,我鮮少問別人意見,都盡量自己去找答案,因為別人給的答案不一定對自己的問題有效,所以我除了思考、研究、觀察、實驗之外,還會大量看書、上網搜信息,讓自己成為自己問題的唯一解答者。


當我成為作家與老師後,我每天被成百上千的問題包圍著,問題包括:我該去考研還是去找工作?我該選擇在家鄉還是到大城市?我要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工作,還是聽爸媽的話去考律師?我該選擇娶A還是娶B?我明天要考廣告學,請問我該讀哪些書?我該怎麼讓自己有成就?我要如何一天讀一本書?……


所有五花八門的問題,其實歸結起來只有一種:就是他們不相信自己能百分之百決定自己的人生,為自己做全權的決定。因為自小父母與老師就幫他們把生活與人生方向定好了,一旦長大成人,發現自己可以做決定時,卻開始害怕自己做的決定會有錯、會受傷、會失敗,所以拿著自己的問題到處去問人,病急亂投醫,到處拿別人的藥方來醫自己的病,就像是拿著指往別人家的地圖在找自己回家的路一樣荒謬。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場大學演講之後,有位學生興沖衝跑來問我:“老師,我下個月就要去巴黎了,你能告訴我你對巴黎的看法嗎?”我還記得當時我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看著她說:“天啊,這是你第一次去巴黎,你怎麼捨得把你對巴黎的'首度定義權'交給我?你擁有最寬廣、對巴黎探索後的首度定義權,這是你生命專有的,不該讓任何別人的看法阻擋在你與巴黎之間!”


一如我在《10堂量子創意課書中提到的:提出這樣問題的人,已經多到無可數計,似乎大家都把我當成了活的搜索引擎,包括“我下週要去印度了,你能推薦我去哪些地方嗎?請問我應該搭哪家航空公司?我該住在哪裡?”諸如此類的,我只覺得很奇怪,現在網絡信息這麼發達,怎麼不自己上網好好查、好好比較?把找數據的過程也當成是旅行的一部分?而不是連旅程細節都要聽別人的意見,吃喝玩住都跟著我的足跡,那你的旅程就跟我的沒兩樣。

“創意”是一種態度,一種對生命的主動、積極、自主、負全責的態度,“創意”不是某類行業、某項職業或是某種環境,不要做一個“老跟別人要現成答案”的人,這樣就像“老吃成藥卻不自己想辦法改善體質”,久了自己都失去自愈力。我自己就是個不愛向人要現成答案的人,因為自己的問題只有自己能解決,所有的解答都藏在問題裡。我當然也希望讀者、學生也都是自己探索答案的主動者,如果我輕易地給了答案,就剝奪了他們探索的樂趣——這包括跟我要現成書單(有的還問我這本書跟那本書有什麼差別)。


要我在書上簽一句座右銘的讀者,如果當場時間允許,我都會苦口婆心跟他們說:“ 自己的書單得自己找,因為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的主專長是什麼、你的興趣是什麼、你的人生打算往哪個方向發展,你得自己去從第一本有興趣的書開始讀起,然後從這本書再去延伸閱讀下一本書……你得有自己的圖書分類系統,就像你無法搬一堆不適合你家風格的家具往家裡放,你得清楚知道你自己的體質,為自己點菜,而不是照本宣科吃別人推薦的東西。”


千萬不要做意見或是現成答案的乞討者,請做自己生命的拓荒者、先鋒部隊,請去探尋自己知識與智能的上游,如此你才能為自己的人生,從一開始就走出不一樣的第一步。


引導語:千萬不要做意見或是現成答案的乞討者,所有問題都應該自己尋找答案,所有的解答都藏在問題裡。拿著別人的地圖,怎能找到自己的路?


出處來源:http://www.puresky.org/

舉手問me編: 「過25歲後常常覺得自己是不是老了?」 「30歲還沒結婚就是剩女嗎?」 「越到30歲越迷惘,常常覺得什麼都有,什麼都沒有?」 「不上不下的30歲,是不是就不算人生勝利組?」 剛剛過完年,想必在這段期間內,很多人都會收到來自長輩的「關切」,尤其是面臨30歲的你,這樣有形或是無形的壓力...

說起,提起日本的皇室,特別是日本皇室的長公主真子,很多人應該都不陌生。     作為明仁天皇的長孫女,二皇子秋篠宮文仁親王的長女,   真子公主可以說給日本皇室的娃們做了一個很好的典範,   她曾經在英國名校愛丁堡大學和萊斯特大學學習,英文流利,在從萊斯特大...

彙整整理/春霓、摘自/《高敏感是種天賦:肯定自己的獨特,感受更多、想像更多、創造更多》(伊麗絲‧桑德著/三采文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有時候,你會感嘆為何身邊的人總是不能了解你的心情。旁人說不定還認為「是你應該學會配合大多數人吧」。 面對這種狀況,學會支持自己很重要。如果練就了支持...

掰掰戀愛腦》中國每年有十五萬七千名婦女自殺,其中六○%是因為家庭暴力! 國外有雜誌曾報導,全球三五%的婦女和女童遭受過身體或某種形式的家庭暴力。據中國全國婦聯統計,中國兩億七千萬個家庭中,有三○%的已婚婦女曾遭受過家暴,平均每七‧四秒就會有一位女性受到丈夫毆打。家暴致死,占婦女他殺原因的四○%以上。...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