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痣還是癌 拍張照讓AI告訴你

採訪撰文/蔡憶慈;本文感謝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李友專院長提供專業諮詢

 

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於是天天五蔬果、日行一萬步……各種關於健康的金科玉律讓人目不暇給,因為無法預知將來會生什麼病,讓這些無差別的預防就像亂槍打鳥一樣不夠精準有效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因為需要大數據為基礎,目前主要發展集中於大醫院與醫師端,如果能發展到民眾端,就有機會讓疾病預防更精準。由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李友專院長領軍開發的痣能達人MoleMe,是目前少數的民眾端運用,結合聊天機器人和AI運用,只要把痣的照片上傳到Line,就能知道是否需要就醫。

 


 

民眾端的運用讓AI發揮最高價值

在大數據的加持之下,AI成為醫療運用的顯學與未來,尤其在影像判讀方面,發展更是方興未艾;但因為需要以大數據為基礎,加上其他如法規等限制,因此主要發展集中在大醫院與醫師端。不過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醫師認為,還在起步階段的民眾端運用價值將更高,「因為醫療行為最早一定是發生在民眾身上,只有你自己覺得已經不舒服到要看醫生了,才會去看病;而此時正處於疾病的前端,治療起來所花費的價格必定比疾病後期、小病變重病還低,因此在民眾只有一點點不舒服時就由AI工具介入,才是花費最少但把AI價值發揮最高的時候。」

 

 

 

拍下身上的痣由AI判讀是否該就醫

由李友專院長領軍、臺北醫學大學育成的皮痣股份有限公司所開發的痣能達人MoleMe,是目前少見的民眾端AI工具,只要加入皮智-痣能達人MoleMeLine帳號,清晰拍下身上痣的照片上傳後,回答年齡、性別、痣的大小是否超過一定面積、痣可能存在的時間等幾個相關問題,就能很快地藉由AI評估是否需要就診,也能提供附近就診資訊、啟動後續追蹤等功能。

 

身體上小小的一顆痣很容易讓人忽略,但根據衛福部2018年的資料統計,皮膚癌在台灣的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九。皮膚癌中又以黑色素細胞瘤最為惡性致命,第四期的5年存活率只有15%,而研究指出有三到五成的黑色素細胞瘤是由身上的痣轉變而來,尤其是長在手掌、腳掌、手指、腳趾和指甲,更要特別留意。雖然觀察痣的變化可簡單歸納成:Asymmetry-形狀是否對稱、Border-邊緣是否規則、Color-顏色是否均勻、Diameter-軸徑的大小是否超過0.6公分、Evolution-外觀是否持續變化五個指標,但還是很容易被大眾所忽略。

 

由民眾用手機所拍的照片,雖然不能與皮膚科醫師利用皮膚鏡等拍攝的專業診斷照片相提並論,但痣能達人MoleMe的目的並不在於診斷症狀,而是幫助民眾更方便的判斷是否要去看醫師,以獲得更進一步如切片等專業檢查診斷,所以也並不表示「要看醫師就等於是惡性」,只代表風險較高。

 

 

 

痣能達人準確率已達皮膚科醫師的94

李友專院長表示,剛開始的痣能達人MoleMe的判讀結果當然不是很準確,但當影像慢慢累積到1500例時判斷已經開始有點準,到3000例時就已蠻準確的,目前已累積了2萬多個病人、3萬多個影像,準確率已經達到皮膚科醫師的94%、95%左右,也藉此AI工具幫助早期診斷出好幾個第零期的黑色素細胞瘤案例。附帶一提,「零期黑色素細胞瘤只要切除即可;第一、二期可能手指也要切除;到第三、四期則恐連手也得截斷;若蔓延到手臂可能連淋巴結也有,大概無法手術切除」,李院長補充。

 

至於接下來痣能達人MoleMe的發展,李友專院長表示可分成兩個方向,一是希望能推廣到全世界不同的市場,例如像美國、澳洲等地,多為白種人且太陽曬得多,從痣發展成惡性結局的機率是我們的100倍;或是像中國、東南亞等市場,平常要看皮膚科較不容易。事實上很多地方看皮膚科都不如台灣容易,以美國為例,需要透過家醫科轉介,如果沒有昂貴的保險特例,通常至少要等三個月,當就醫不易就很容易拖著不管,AI工具的介入可以達到更好的提醒效果,對早發現早治療更有助益。

 

痣能達人MoleMe的第二個發展則是邁向膚質、青春痘、白斑、黑斑等運用,它可以告訴大眾哪些事情不要做、是否該求醫。這類皮膚問題因為沒有致命危險,大家通常不會去看醫師,但會透過五花八門的偏方希望獲得改善,以青春痘為例,隨手亂擠後成疤,反而造成後續處理的麻煩。痣能達人MoleMe一樣透過一個影像加五個問題,利用AI判斷,現在的狀況是否已經無法靠自癒,而需要向專業醫療求助如搭配服用抗生素等,或者照原來的管理方法、再搭配個人化的衛教資訊就有望改善。

 

 

 

 

是痣還是癌 拍張照讓AI告訴你

李友專 醫師

臺灣現今病歷電子化重要推手。自1993年投入人工智慧於醫療應用研發至今逾25年,其研究貢獻多次獲得國內外肯定,包括獲選國際健康資訊學院創始院士(IAHSI,2017)、美國醫學資訊學院院士(ACMI,2010)、澳洲醫學資訊學院院士(ACHI,2010)、臺灣資訊產業最高桂冠-傑出資訊人才獎(2015)、十大傑出青年(2001)等,並獲選為國際醫療資訊協會(InternationalMedicalInformaticsAssociation)下任(2021~2023)會長、國際SCI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forQualityinHealthCare》全球總編輯,極具國際聲望。(*ACMI是美國醫學資訊領域之最高學術榮譽委員會)

學經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特聘教授暨院長︱萬芳醫院皮膚科暨雷射美容中心主任︱美國猶他大學醫學資訊博士︱臺北醫學院醫學士

 

 

 

 

※ 更多本期雜誌精彩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http://www.dr-beauty.net

  

是痣還是癌 拍張照讓AI告訴你

  

【歡迎按讚加入《www.facebook.com/drbeauty.magazine》粉絲行列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2018年的楊丞琳交出璀璨成績單,她向來直率的稜角也逐漸溫柔,愛情事業兩得意的她,要開始以緩慢而優雅的姿態享受人生。 今年11月16日,在出道十八年的紀念日裡,楊丞琳在IG寫下──「未來,也請不要吝嗇地繼續愛著我。」在年末,剪了齊瀏海的丞琳來到攝影棚,讓本來就童顏的她看起來更年輕了,雖然笑稱自己多了...

TEXT/Bella.tw儂儂 PHOTO/網路 對藝人來說,因為工作的關係染頭髮是家常便飯,但有多少人能夠駕馭金髮呢?其實演藝圈有不少人染過金髮,不過最後都改邪歸正(誤),默默染回氣質黑髮,畢竟金髮不是人人都能染的~不過接下來要介紹的這5位,小女子的少女心都快管不住啦~   周湯豪 周...

  第一胎生完的時後還沒覺得身材差很多,但第二胎胖到70公斤,生完後真的覺得「天啊,怎麼還這麼胖」,而且做完月子後,因為自己照顧兩個寶太累,奶量掉到整天沒擠都沒脹奶的感覺,而我是一個穿不住衣服的人,更不要說是需要花時間穿的塑身衣了,一開始衣服寄來後,我都還有一天沒一天的穿,後來想說 要強...

  這次穿《維娜斯推推指塑身衣》已經是第二次了,本來以為第二胎,又是高齡產婦了,會瘦不下來,想不到《維娜斯推推指塑身衣》又讓我在短短五個月內又回到懷孕前的身材,別以為是因為我懷孕時胖很少,我兩胎都是胖了13公斤,產後第三天維娜斯的美體顧問子葶來幫我量身時,只比卸貨前少了3公斤,還有10公...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