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今記得自己小時候,如果遇到人生重大問題,我鮮少問別人意見,都盡量自己去找答案,因為別人給的答案不一定對自己的問題有效,所以我除了思考、研究、觀察、實驗之外,還會大量看書、上網搜信息,讓自己成為自己問題的唯一解答者。


當我成為作家與老師後,我每天被成百上千的問題包圍著,問題包括:我該去考研還是去找工作?我該選擇在家鄉還是到大城市?我要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工作,還是聽爸媽的話去考律師?我該選擇娶A還是娶B?我明天要考廣告學,請問我該讀哪些書?我該怎麼讓自己有成就?我要如何一天讀一本書?……


所有五花八門的問題,其實歸結起來只有一種:就是他們不相信自己能百分之百決定自己的人生,為自己做全權的決定。因為自小父母與老師就幫他們把生活與人生方向定好了,一旦長大成人,發現自己可以做決定時,卻開始害怕自己做的決定會有錯、會受傷、會失敗,所以拿著自己的問題到處去問人,病急亂投醫,到處拿別人的藥方來醫自己的病,就像是拿著指往別人家的地圖在找自己回家的路一樣荒謬。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場大學演講之後,有位學生興沖衝跑來問我:“老師,我下個月就要去巴黎了,你能告訴我你對巴黎的看法嗎?”我還記得當時我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看著她說:“天啊,這是你第一次去巴黎,你怎麼捨得把你對巴黎的'首度定義權'交給我?你擁有最寬廣、對巴黎探索後的首度定義權,這是你生命專有的,不該讓任何別人的看法阻擋在你與巴黎之間!”


一如我在《10堂量子創意課書中提到的:提出這樣問題的人,已經多到無可數計,似乎大家都把我當成了活的搜索引擎,包括“我下週要去印度了,你能推薦我去哪些地方嗎?請問我應該搭哪家航空公司?我該住在哪裡?”諸如此類的,我只覺得很奇怪,現在網絡信息這麼發達,怎麼不自己上網好好查、好好比較?把找數據的過程也當成是旅行的一部分?而不是連旅程細節都要聽別人的意見,吃喝玩住都跟著我的足跡,那你的旅程就跟我的沒兩樣。

“創意”是一種態度,一種對生命的主動、積極、自主、負全責的態度,“創意”不是某類行業、某項職業或是某種環境,不要做一個“老跟別人要現成答案”的人,這樣就像“老吃成藥卻不自己想辦法改善體質”,久了自己都失去自愈力。我自己就是個不愛向人要現成答案的人,因為自己的問題只有自己能解決,所有的解答都藏在問題裡。我當然也希望讀者、學生也都是自己探索答案的主動者,如果我輕易地給了答案,就剝奪了他們探索的樂趣——這包括跟我要現成書單(有的還問我這本書跟那本書有什麼差別)。


要我在書上簽一句座右銘的讀者,如果當場時間允許,我都會苦口婆心跟他們說:“ 自己的書單得自己找,因為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的主專長是什麼、你的興趣是什麼、你的人生打算往哪個方向發展,你得自己去從第一本有興趣的書開始讀起,然後從這本書再去延伸閱讀下一本書……你得有自己的圖書分類系統,就像你無法搬一堆不適合你家風格的家具往家裡放,你得清楚知道你自己的體質,為自己點菜,而不是照本宣科吃別人推薦的東西。”


千萬不要做意見或是現成答案的乞討者,請做自己生命的拓荒者、先鋒部隊,請去探尋自己知識與智能的上游,如此你才能為自己的人生,從一開始就走出不一樣的第一步。


引導語:千萬不要做意見或是現成答案的乞討者,所有問題都應該自己尋找答案,所有的解答都藏在問題裡。拿著別人的地圖,怎能找到自己的路?


出處來源:http://www.puresky.org/

網友在靠北男友PO文,她和男友是同一間公司,但任職單位不同,雖然知道對方有老婆還是甘願當小的。第一次和之後幾次發生關係是在廁所,一直到她為了男友搬到租屋處才改善這個情況。 (source: 靠北男友) 今年7月她發現懷孕,卻不敢告訴他,只好偷偷拿掉。她只希望能多看看她,雖然對方的年紀快要可以當她爸...

網友在靠北女友PO文,某天晚上女友躺在床上看影片,突然收到未知號碼的來電,女友要他接電話,他果斷拒絕。 示意圖非本人(source: 靠北女友) 女友接電話後對方第一句話就是:你旁邊有人嗎?你旁邊有沒有人?一直重複這兩句話。女友打死不承認認識對方,直到逼問後才承認是前男友。原來跟網友在一起...

「臺北」是讓很多臺灣人又愛又恨的地方;「女生」夾在時代的縫隙也是進退維谷。「臺北」加「女生」,則是集各種羨慕嫉妒恨的大成。臺大法律夠菁英吧?還是芝加哥大學、柏克萊大學雙碩士?還住在加拿大?!還敢說自己是「臺北女生」!這種金光閃閃的菁英剖開內心世界,根本是絕對的政治錯誤呀!這種書,簡直是不知民間疾苦到...

在人類眾多社交行為中,親吻可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舉動啊~好的Kiss可以帶我們上天堂,不好的Kiss卻有可能讓我們掉進分手的深淵…因此在網路上也有許多影片、文章教人們如何接吻,但各位知道這類的教學文章,居然在70年前就有了嗎?   在1942年的《Life》雜誌,便報導了一篇...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