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性,可同車。」你聽過這句古語嗎?把這話用在現代兩性愛情關係中,應該可說是:「知性,可同居。」了解彼此的個性、習慣,進而接受,就容易相處在一起生活

感情世界裡遇到了我們喜歡的人時,光靠異性相吸的甜蜜費洛蒙催化,就足以墜入愛河,這時,你看不見也不會在意對方的缺點或跟你不一樣的習慣、價值標準等,甚至搞不清楚這份情感究竟是「喜歡」還是「愛」。

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環境生長背景與成長經驗,所以價值觀、行為模式都不相同,自然有自己的「感情經驗」和「生活歷練」。在感情裡,一般人都用比較輕鬆的態度去欣賞、崇拜對方的優點,但是容得下他的缺點嗎?我們總是自私的希望對方像自己想像中的「零缺點」,但是我自己能為對方改變嗎?如果我有一些「絕對不能接受的底線」該不該在交往剛開始時就說清楚?

相愛、相處時,就該告訴對方自己的「底線」和缺點,語氣、態度上要柔軟,做法卻要堅定。要知道,有些觀念和行為是很難改變的,比如吵架時的暴力言語或行為、從不道歉、劈腿、不誠實、遇到困難時逃避、自私、冷漠等,不斷遷就,勉強自己,只是自欺欺人。我們面對愛情時,要做「透明澄淨玻璃瓶」,不要做「壓力悶燒鍋」。

能夠一起交往的情人,應該要彼此互相瞭解。另一半如果是情人也是摯友、知己,這真是一個很令人嚮往的境界,然而人世間從情感出發的關係真的有很多種,知己的朋友未必能當夫妻,夫妻也未必能成為知己。一對彼此有愛情的戀人,到後來也不一定能圓夫妻情,同樣的,就算是夫妻,他們的結合也未必是因為愛情,問題的關鍵還是要回到兩個人交往的原點,就是相知相惜。

著名的心理學家 弗格姆(E.Fromm)在他的名著(愛的藝術)中有這麼一句名言: 不成熟的愛是--〈 因為我需要你 , 所以我愛你 而成熟的愛是--〈 因為我愛你 , 所以我需要你 一個人付出的愛是不是成熟,從他最原始的動機與表達得到驗證。 如果是基於需要(例...

擁抱幸福其實很簡單,是我們把它物化,類型化了﹗ 幸福只是一種內在心靈感覺,在某一剎那,心中的某一根隱密的弦,忽然被牽動,泛出圈圈甜美的滿足感,那便是幸福。 每個人的感情世界,都有如隱密的宮殿,年齡越增加,門戶的防備越森嚴,於是,要進入其中,要被撥動,便越不容易,於是,常常覺得不...

感情,就是因為我們給了太多的理由跟註解, 所以我們就照著別人所下的定義走著。 我不喜歡太黏的生活,但是一旦我愛上了他的時候, 又不時的希望與他朝夕相處。那我到底做的對不對? 有時候,很多事情無需用對或錯來概全。 尤其在完全沒有公式的愛情世界中,喜歡...

習慣,就是時間累積而來的一種動作。早上,我總是走進7-eleven。走了走,東選西選,還是選回了每天吃的三明治。 進到辦公室坐下後,總是開了機收信,然後放歌,看了看,上選下選,還是聽起了那首最愛聽的。 開始寫程式前,總是洗了洗杯子走近飲水機,看著瓶瓶罐罐,最後還是拿了一包就走。...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