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又快又急。縱觀其他國家由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的時間,法國有一百一十五年可準備,日本有二十六年,而台灣比日本還少一年,在二十五年內將邁入高齡社會,二零一八年尤其是政府長照服務法上路的關鍵。

距離二0一八年已經剩不到四年時間,台灣準備好迎接這波銀髮海嘯嗎?為了解民眾是否確切知道老後生活危機,《今周刊》與世新大學共同進行「國人長壽風險意識大調查」。此調查鎖定應該開始準備退休生活的四十歲以上民眾,呈現他們對老後生活的預期以及照護的需求。

撰文/今周刊

女性高達九成,男性近五成低估預期壽命,退休金準備不夠

人類壽命越來越長,但顯然民眾普遍低估自己壽命。根據內政部資料,一三年國民平均壽命男性為76.69歲,女性為83.25歲。根據《今周刊》調查,男性預期自己壽命為76.91歲,女性預期自己壽命只有75.31歲。根據這份調查,仍有超過一半左右的人還沒有開始準備退休金。「女性嚴重低估壽命,他們連現況需要的退休金都存不夠,遑論未來活更久,金錢花費高過預期。」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郭迺鋒認為退休女性將面臨多重風險。

對於老年生活最擔心的事情,有六成民眾最擔心需要被人照顧。但問及:「你預期自己老後會有幾年喪失自理能力?」有高達六成五拒絕回答或無法回答,可見多數民眾遠遠低估失能的嚴重性,若與性別交叉分析,女性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失能程度將高於男性。

當失能發生時,則有各四成民眾認為會住在「安養機構」與「自己家」;有趣的是,若將「喪失自理時能力時,認為自己會住在哪裡」與年齡做交叉分析,可以發現越年輕的受訪者認為自己住在安養機構的比例較高,四十到四十九歲有五成三民眾認為能住在安養機構,反之,年齡越長越傾向住自宅,六十歲以上的受訪者過半數認為即使失能也會住在自宅;郭迺鋒解讀,「這不見得反應未來民眾對於安養機構的需求會增加,而是因為四十多歲的民眾,多數未去過安養機構,不明白安養機構的生態」。

老了能靠誰?長壽意識大調查│今周刊

近四成擔心「付不起照護費用」

沒有能力負擔照護費用成了老年化後最頭痛的項目,因此民眾超過六成願意支付額外保費,贊成政府開辦長照保險法,只有兩成五的民眾表示反對。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的過程,自然不可能是一片坦途,政府因應人口結構移位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民眾認為政府應該做的準備,限制複選三項的情況下,「鼓勵設置安養、照護機構」、「建構社區資源讓銀髮族在自宅安養」與「實施讓老人接受看護的長期照護險」為最多人選擇的項目。但是不管民眾未來在何處養老,安養機構或自宅安養,不可避免的都將面臨「誰來照顧我?」的問題,現在國內的照護者有二十萬外勞與二萬名本國勞工,面對兩者的懸殊差距,超過五成民眾認為應該提高國內看護比例。

政府該為高齡社會做哪些準備,則在「建構社區資源讓銀髮族在自宅安養」與「鼓勵設置安養、照護機構」呈現明顯消長,雖然民眾認為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普設安養機構,但台灣目前安養機構的入住率只有七成,仍有三成空床,代表台灣其實不缺安養機構;因而,郭迺鋒認為,「民眾真正想要的不是更多的安養機構,而是擁有品質保障的老後照顧。」

政府長照政策只照顧了近四成的人

行政院統計,去年年底,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共有二百六十九萬名,其中需要照護的失智、能老人就有四十六萬,佔比高達17.1%。目前,這四十六萬名被照護的老人,有二十一萬由外勞照顧,其餘就靠家庭成員自己照顧,而根據民間團體統計,政府現在的長照政策,只照顧了39.66%需要照顧的人。

不像台灣多半是大型的安養機構,比我們更快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小規模、多機能的日間長照體系已經成為主流。他們認為「在地老化、在家老化」最符合人性。不僅能得到專業照顧品質,有助延緩病情進程,另一方面也能在家享受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就是因為這樣,現在在日本的日照中心是「每一個國中學區都有一個」,光在東京都就有八百多個。但在全台灣,只有一百二十所日照中心,其密度和服務能量都不能比。而根據日本民調,全國民眾對長照的滿意度超過八成,而老人本身更是高達九成五。

台灣長照服務三大問題

台灣老人長照福利即將上路,但是政策的路是對的嗎?《今周刊》指出台灣長照服務所面臨的三大問題。第一:「服務人力與模式皆匱乏」;台灣的照護訓練共有九萬多名,但現在只有八千名的正式人力在居家服務。原因就在於這行業的薪水很低,年輕人再有服務的熱忱理想也拼不過殘酷的現實。第二:「政府不鬆綁,民間企業難投入」;政府應該要多多鼓勵民間資源投入,台灣本身資源就不豐厚,希望更多民間企業願意投入,政府就必需在法令面鬆綁才行。第三:「保險法不上路 長照沒經費」;台灣長照資源缺乏經費,已是長年問題。「長照十年計劃」在一○年開始就有一.六億的經費缺口,到去年缺口擴大到七.三億。因此,發展長照資源,不能只靠稅收,一場大型的社會保險,不可或缺。

長照服務法正在立院協商,而保險法草案正在研擬,尚未送出行政院,預計三年後上路。當過半民意都表示支持保險法,究竟政府要如何利用這筆保險基金,讓現實環境不致與人民理想間的老後生活產生懸殊差距,提高老後照護的專業品質與落實社區化,使人民真正能夠「在地老化」,並致力提升國內看護的比例,值得執政者深思。

編按:本文摘自6月25日出刊之《今周刊》914期封面故事「老了,能靠誰?」同期內容除本文外,並有「預約晚美人生 六成民眾憂老後沒人照顧」、「政策推不動 他們自己打造『老人樂園』」、「邱文達談長照政策 『落實在地老化』」、「長看險 慢慢買 視政策補足療養費缺口」等系列報導,更多內容請參閱914期《今周刊》。

今周刊推薦網址 
【免費論壇】文化是一種戰略---從倫敦文創,看城市發展關鍵
【熱門文章】不捨得讓對方在電話的另頭,癡癡空等?

【原文刊載於《今周刊》914期,更多精采內容請上《今周刊》官方網站;《今周刊》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其實愛與不愛只在一線之隔愛的人付出,不愛的人不接受愛的人無悔,不愛的人後悔愛的人熱情,不愛的人則無情愛與不愛其實只有一線之隔,愛,不止用在愛情親情和友情之間都會有愛的產生,真心關心對方,無悔為對方付出,不求回報當對方遇到了困難,我們都會盡力幫他想辦法當對方心情不好時,我們會陪在他身邊,靜靜的聽他說話...

曾經以為幸福,就是要不匱乏的金錢,不忍耐的愛情,不強求的生活才是幸福;其實當自己做著自己喜愛的事情,不?#92;對自己,就是一種幸福! 我終於發現自己把自己的生活搞成什麼樣子!其實幸福是要靠自己去說出來的,當自己不停的和朋友抱怨自己的情人是如何的不好又不好,所有的朋友也會因此真的覺得妳的情...

待人處世的過程中,「堅持原則」本來是正常的,問題是:你所堅持的究竟是原則?還是自己的偏見?如果對任何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堅持要用自己的做法,只管自己,別人的建議和商量,都不願接受,也不願意為任何人改變,不替別人設身處地著想,到最後可能於人於事都會造成傷害。你以為這是堅持「原則」,其實不是!你...

有一種朋友,跟他在一起的時候,心裡完全沒有負擔,不需要刻意地討好他;無論行、走、坐、臥,都覺得很自在。不在一起的時候,你知道他絕對沒忘了你,他也沒有停止關心你;他並不見得天天與你見面或通電話,但你知道你們的友誼不會有什麼變化,何以為證呢?簡單!只要你有了為難的事,他似乎永遠在那兒,在一個令你放心的...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