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為什麼婆媳關係不大容易相處和諧呢?在家庭關係中,親子關係是一种血緣關係,而夫妻關係、兄弟姐妹關係相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會弱一些。

在各種家庭關係當中,婆媳之間的關係大概是最不容易相處的了。不要說那些好不容易熬成婆的老太太聚在一起,談的話題總是離不開議論兒媳婦的長短,就是那些邁進丈夫家多年的年輕女性,有空聊天的時候,也不免把聚會變成了聲討婆婆大會或者訴苦大會。處在婆媳之間的那位兒子兼丈夫,為了維繫雙方的關係,受過多少夾板氣,賠了多少笑臉,編了多少瞎話,也是可想而知的。

為什麼婆媳關係不大容易相處和諧呢?有的研究者依照弗洛伊德的思路,從婆媳對兒子兼丈夫的情感佔有欲及“戀母情結”等角度去解釋。當我們嘗試用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去分析時,又會得到什麼結論呢?

婆媳雙方常常一方強調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應有之情,結果兩方都不滿意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人在對各種人際關係分類時,會採用一個雙維度的標準。一個維度是關係中兩個人身份角色的距離,一個維度是關係中兩個人的真情交換和義務履行的均衡。

在家庭關係中,親子關係是一种血緣關係,父母兒女以血脈相連,在以父子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里,親子關係顯得尤為重要。而夫妻關係、兄弟姐妹關係相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會弱一些。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這些關係是與生俱來的,或者是由角色身份固定下來的。因此,我們對這些關係在情感表達上就形成了各自的區別。

對此,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稱之為“等差之愛”。意思是說,在親子之間、夫妻之間、手足之間都有來自角色身份規定的情感。這也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說的“應有之情”。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倫理規範,也有不同的情感類型。

此外,拋開身份角色來說,當兩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交往,就會形成恩恩怨怨,以及對於一個人的愛憎好惡。比如說,當我們非常崇敬自己的父親時,除了有一種兒女對父親的敬重之外,還會因為他的個人品德而佩服他,有一種超越親緣身份的評價。這就是“真有之情”。

一般來說,在家庭生活中,由於家庭成員不僅有很近的血緣關係,而且還耳鬢廝磨,朝夕相處,同時具有最切近的應有之情和最淳厚的真有之情。

當原本沒有親緣關係,“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於相愛“走進一家門”的時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動的。婚姻不僅帶來了夫妻關係,而且也帶來了一大串家庭關係身份,新娘子一​​下掉進了一張關係網當中,需要四面應付。婆媳關係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關係。而對於媳婦來說,婚前與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較少,所以,對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對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員就只有應有之情。

應有之情只是一種根據角色規定的情感,例如傳統倫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這種義務之情由於僅僅是義務,很容易讓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媳婦心裡會想,我們之間沒有交情,我不是你從小帶大的,因為結婚,我就要對你百般照顧,我自己的父母我還沒來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現在這樣我就很不錯了。婆婆心裡會想,你在我家裡出出進進,就是一家人了,你應該像個兒媳婦的樣子啊!一方強調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應有之情,兩方都不滿意

 

曾經聽過許多女性在失戀的時候,傷心欲絕地說:「我這麼好,為什麼你還是不要我?」妳長得漂亮,打扮得宜。也許沒有170cm和32D的火辣身材,卻靠著甜甜的笑容,給足他在朋友間的面子。妳偶爾有些任性,老愛纏著他說些甜言蜜語;但當他心情煩躁的時候,妳永遠是最能安靜陪伴著他的人。他常常因為自己的課業或工作而推...

曾經,你喜歡我,因為我很特別; 曾經,你喜歡我,因為我懂你的心; 曾經,你喜歡我,因為你知道我不是要故意要那麼地像你,但我就是那麼地像你; 曾經,你喜歡我,因為我們有相同的願望,想過相同的生活; 曾經,我們愛得那麼全心全意,不顧一切; 曾經,都只成了...

感情的開始... 有人會想用承諾去套牢一個人 有人會想用行動去感動一個人 有人會想用甜言蜜語去迷惑一個人 我們會發現 年記越是小的越是容易給承諾.. 像是我會愛你到永遠, 我永遠都不會變心 但等年紀慢慢大了.. 我們卻...

自己是否愛一個人,只要想像一下,當他年老,臥病在床的時候,你願意照顧他嗎?想到他老病的樣子.你己經有些沮喪,那麼,他決不是能夠跟你廝守的人。很久以前讀過一篇訪問,被訪者是一位事業成功的男士。他說.年輕時他有過一個女朋友.一次.那個女孩患了肺病住進醫院裏,他去過一次之後,就沒再去了,因為受不了病人身上...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