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為什麼婆媳關係不大容易相處和諧呢?在家庭關係中,親子關係是一种血緣關係,而夫妻關係、兄弟姐妹關係相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會弱一些。

在各種家庭關係當中,婆媳之間的關係大概是最不容易相處的了。不要說那些好不容易熬成婆的老太太聚在一起,談的話題總是離不開議論兒媳婦的長短,就是那些邁進丈夫家多年的年輕女性,有空聊天的時候,也不免把聚會變成了聲討婆婆大會或者訴苦大會。處在婆媳之間的那位兒子兼丈夫,為了維繫雙方的關係,受過多少夾板氣,賠了多少笑臉,編了多少瞎話,也是可想而知的。

為什麼婆媳關係不大容易相處和諧呢?有的研究者依照弗洛伊德的思路,從婆媳對兒子兼丈夫的情感佔有欲及“戀母情結”等角度去解釋。當我們嘗試用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去分析時,又會得到什麼結論呢?

婆媳雙方常常一方強調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應有之情,結果兩方都不滿意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人在對各種人際關係分類時,會採用一個雙維度的標準。一個維度是關係中兩個人身份角色的距離,一個維度是關係中兩個人的真情交換和義務履行的均衡。

在家庭關係中,親子關係是一种血緣關係,父母兒女以血脈相連,在以父子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里,親子關係顯得尤為重要。而夫妻關係、兄弟姐妹關係相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會弱一些。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這些關係是與生俱來的,或者是由角色身份固定下來的。因此,我們對這些關係在情感表達上就形成了各自的區別。

對此,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稱之為“等差之愛”。意思是說,在親子之間、夫妻之間、手足之間都有來自角色身份規定的情感。這也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說的“應有之情”。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倫理規範,也有不同的情感類型。

此外,拋開身份角色來說,當兩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交往,就會形成恩恩怨怨,以及對於一個人的愛憎好惡。比如說,當我們非常崇敬自己的父親時,除了有一種兒女對父親的敬重之外,還會因為他的個人品德而佩服他,有一種超越親緣身份的評價。這就是“真有之情”。

一般來說,在家庭生活中,由於家庭成員不僅有很近的血緣關係,而且還耳鬢廝磨,朝夕相處,同時具有最切近的應有之情和最淳厚的真有之情。

當原本沒有親緣關係,“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於相愛“走進一家門”的時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動的。婚姻不僅帶來了夫妻關係,而且也帶來了一大串家庭關係身份,新娘子一​​下掉進了一張關係網當中,需要四面應付。婆媳關係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關係。而對於媳婦來說,婚前與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較少,所以,對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對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員就只有應有之情。

應有之情只是一種根據角色規定的情感,例如傳統倫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這種義務之情由於僅僅是義務,很容易讓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媳婦心裡會想,我們之間沒有交情,我不是你從小帶大的,因為結婚,我就要對你百般照顧,我自己的父母我還沒來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現在這樣我就很不錯了。婆婆心裡會想,你在我家裡出出進進,就是一家人了,你應該像個兒媳婦的樣子啊!一方強調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應有之情,兩方都不滿意

 

轉身,情感就會失去支點;一個轉身,或許就是一生,多年之後,你與我再相見,我們再也回不到從前。 憂傷在彼岸,傷痛腐蝕了心中激情,情不再,轉身,我們已走遠。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戀,早已穿越了紅塵,變成千古傳說的故事,心中縱有千千結,奈何悔恨糾結了過往情絲,有一種痛的氣味在空中瀰散,那是我多年滄桑的氣息。為...

我告訴你說:「我今天掃樓梯,差點兒從樓梯上摔下來。」本來我以為你會安慰我說:「親愛的,小心點兒。」但你說:「掃慢點,不就得了。」 我傷心,我覺得你一點兒不愛我,不在乎我。後來,我發現我們的樓梯異常幹淨,乾淨的都不用我掃;一個月後我才發現,那是你每天抽出5分鐘的結果。圖片翻攝/《再說一次我愛你》 我告...

1、有時候,莫名的心情不好,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只想一個人靜靜的發呆。 2、有時候,突然覺得心情煩躁,看什麽都覺得不舒服,心裏悶的發慌,拼命想尋找一個出口。 3、有時候,發現身邊的人都不了解自己,面對著身邊的人,突然覺得說不出話。 4、有時候,感覺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曾經一直堅持的東西一夜間面目全非...

1、 父母越來越老了。 2、 我想結婚了。 3、 做不了戀人就做陌生人原來是真的。 4、 我開始變老了,但是仍舊很幼稚。 5、 太重感情的人往往死的很慘。 6、 肯幫助別人的人越來越少了。人的熱情會慢慢消退,人的惰性會慢慢增加。 7、 肯主動幫助別人的人幾乎不存在了。他人不對你使壞心眼已經是恩賜了...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