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900.tw/upload_file/50/content/27c95c04-5cda-a4b3-74e8-7e3a8e763ffa.jpg
種下一顆讓自己重新奔跑的種子
中年男子的不安
在以前的年代,要說父親們都背負著身為「一家之主」的壓力度過一生,其實並非誇大。那麼在社會、經濟都相對富庶的時代誕生、成長的現代三、四十歲男性們,就不一樣了嗎?
雖然這很令人惋惜,但他們的人生跟以前的世代好像也沒有太大的差別。
儘管兩性逐漸平等、雙薪家庭越來越多,但在大部分的家庭裡,負責打理家中生計仍然被歸在男性的職責之中。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在生活費、補習費、貸款、老人年金裡頭掙扎的他們,無論在職場、家庭都充滿不安。被經濟責任窮追猛打的家長們,只得在工作中埋頭苦幹。雖然也想實現和家人一起吃飯的「有晚餐的生活」,但現實可沒那麼容易。
一旦忽略了家庭,連在家都會有種受到無視的被剝奪感。他們在職場上受到無數的壓迫,因為自己身為家長,縮小了自己的人生。儘管如此,也沒有享受到過去世代所擁有的,身為家長的權威和被認同感。在戰地受盡摧殘後重回母國的父親們,過去能備受敬重,理直氣壯地在家中休息的那種「Home Sweet Home」,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這個時代的男人們,無論在職場、在家裡,都有各自的壓力。所以男人們才討厭回家,並且感到孤獨。
韓國社會曾經有一段時間是全然的男尊女卑,但現在常常可以聽到人們對社會女尊男卑的現象感到不平。家庭的主導權已經掌握在妻子手上很久了,連想跟小孩聊個天都不容易。家長們只因為撫養了全家,就能隨意對家人發號施令、備受禮遇的時代,早就已經過去了。
隨著「愛家的爸爸」變成新一代的父親形象之後,現在的爸爸們也被要求必須分擔子女的教育和家事。雖然仍舊背負著撫養全家的首要任務,卻失去了原有的權威。
被這種「二律備反式」(Antinomies〉的社會要求動搖的男性們,只得選擇漂流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好像也是無可奈何的。六十年前的社會和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自然很不一樣,他們現在還在適應這種急遽的環境變化。
怕顯得太軟弱而藏起情緒的男人們
對男人來說,工作可能是自己存在的理由,也可能就是自己的本質。然而即使為公司犧牲奉獻,公司也沒辦法成為你的人生。
同樣地,如果你認為自己是組織的一員,那麼也需要抱持著「我」是一個職業人士的概念。因為生活在最近這種雇傭焦慮的時代,不適合把期待全放在一個組織上。透過「某個人需要我」來確認自己擁有職業人士的力量,會是比較有智慧的。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男人也不需要被男人「要堅強」,或者男人「不能哭」等強烈偏見所奴役。一般來說,男性對於讀取情緒和溝通比較遲鈍,因為他們從小開始就沒有處理情緒的經驗。然而男性也像所有的其他人一樣,想要受到關注、想要被愛。不是因為他們擅長不表現出情緒,而是因為擔心顯得很軟弱,所以害怕表現出來。
所以對二十一世紀的男性來說,大男人主義讓人感覺不便,強烈的陽剛之氣,現在只變成困住自己的枷鎖和牢籠而已。
無論任何人,都是軟弱且具有依賴性的,沒有必要去否認這點。男性也是在中年之後會進入更年期。不要忽視正在改變中的身體和心理狀態,要適時表達並與人分享。
和家人的溝通也是一樣,跟子女、妻子間的情感交流並不是某一天就會突然發生,必須把分享的生活變成習慣才行。
你應該也要對自己身為「某某某」的人生抱持著愛意。怎麼可以過著只專注工作,卻和家人關係疏離的生活呢?不能變成只懂得對組織忠誠,除了跟工作有關的人際關係之外,沒有可以訴說的朋友,不能變成這麼孤獨的人。
女人,我也找不到我自己
已婚的女性,獨自背負著育兒的孤獨和身為主婦的龐大壓力,這些都被冠上了以「母愛」為名的枷鎖。簡直就像被倒吊起來,不得不拚命死撐下去的情況一樣。尤其大韓民國的女性們更是如此。
「站在我的立場應該要這樣作,但社會卻不認同」,男人們會像這樣煩惱自己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而女人們無論有沒有去上班,都會被母性的角色設定所限制,遇到各式各樣的煩惱。有可能會為女人味感到煩惱,或者對社會生活和育兒感到擔憂。只要沒有把孩子全職交給別人帶,成為媽媽這件事,也就等於必須放棄自我。
對女性而言,有一個時期會強烈感受到自己和小孩是一體的。是一種「這個孩子的人生裡只有我啊」、「沒有我的話,這個孩子可能活不下去」的強烈連結感。這種充實和緊密連結的感受,會變成幸福的源泉,為一個母親帶來自我滿足感,讓她們得以戰勝育兒的孤寂。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但不知不覺,到了孩子們長大要離開自己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必須放下對子女依依不捨的執著。要收回自己對孩子們強烈的情緒投資,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媽媽們在那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一定會經歷失落和悲傷的感覺。
不過,所謂只剩下「空巢」這件事,並不一定會帶來痛苦。因為那也表示你終於可以把過去重重壓在肩膀上的育兒壓力,從肩上卸下來了。
放下育兒壓力的女人們,現在終於不用只是誰的媽媽、誰的妻子,而是可以重新作為擁有自己姓名的人,堂堂正正地站出來。現在終於有了可以重新找回自己的時間了。
重新找回自己的名字
不過,在某一天突然失去了的「自己的名字」,不一定會自己回來。在過去扮演各種角色,忙得喘不過氣的日子裡,只有先為自己種下小小種子的人,才能再次把「我」給找回來。
某位家庭主婦,原本不知道自己有料理的才能,但在幫孩子們作便當的過程中,終於發現了自己的才華。這件事漸漸在她周圍傳開,越來越有名之後,她最終用本人的名字開設了料理課程。
原本當成興趣作的事情,在子女長大、或從公司退休之後,再全心鑽研,最後得到很棒的結果,這種例子也不少。這是不只把興趣當成單純的休閒活動,而將其擴展為事業,發展出一個收入來源的好例子。這種人,就是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會先開始「為了發芽而努力」的人。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所謂「發芽」就是指不放棄「自我」,即使是很小的種子,也懂得要先栽下的努力。為了即將到來的人生新篇章,得仔細留意什麼是自己喜歡而能真正愛上的事,而且別只是把它放在腦中,要實際踏出第一步。
不如就從今天開始,嘗試一點一點慢慢培養吧?
生命的本質是健康的身體、輕鬆玩樂,還有生活的樂趣。從現在開始,必須找回過去錯過的這趟人生的本質。
用輕鬆代替嚴肅,用感性代替過多的理論;找回身體健康,用安心代替心中多餘的操心。
本文摘自采實文化《擁抱年齡焦慮:不安,其實是推動自己成長的力量》
【更多資訊請上《采實文化》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