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德國八年,友人問我,碰到的最大失敗與挫折是什麼?我想應該就是無法順利生第二個小孩。
潛意識不願生第二個孩子,但卻又因為生不出來而崩潰
懷恩典前,我就流過兩次產,後來他兩歲時,常用那會說話的雙眼問我:什麼時候要給他生一個弟弟或妹妹?有一回,他認真向耶穌禱告,那時我也還沒放棄,想再試試懷第二胎,但懷了兩次又都是空包彈--到第八週便沒看到心跳。因為這個失敗,生命拉著我、逼著我去面對關於失敗與不成功這件事,也讓我不得不再往自己的內心深處探索,不斷自問:「我真的想再生第二個孩子嗎?」
我的流產,顯現我深層潛意識裡,其實真正想要擁有更多自己的獨處時間,不想要再瓜分時間給第二個小孩,我想要將自己當成第二個小孩那般愛著自己。雖說比起亞洲人,德國人對個人生活界限較尊重,但我的德國媽媽閨蜜們各自生了第二個孩子後,初期仍會關心一下我們夫妻的進度,一年、兩年都沒消息,就沒再提起;公婆有五個孫子,從沒問過我要不要生第二個,倒是我在面對先生時心理壓力很大。
記得因為第四次流產而傷心時,我去找了順勢療法師深談。跟他談起我在這件事上的挫敗時,我幾乎是嚎啕大哭地說:「我不能接受自己失敗,我怎麼會有做不到的時候呢?我是那麼怕自己跟別人不同,我不能接受自己生不出第二個小孩,原來我想要自己的人生只有完美與成功。」
接受挫敗,是重生的開始
我仍然是那個逞強的大女人,知道教養孩子與家庭生活已經耗了很多心思與體力,卻還兼顧好幾份工作與興趣發展,然後慢慢將自己逼出了帶狀疱疹,一直到我接受了這份挫敗,花了很多年跟這個痛共處,我終於感受到自己有了一股重生的力量。
這兩年,我終於跨出一大步,對先生說出內心的真實感受,說我知道他覺得擁有兩個孩子的家才完整,但我真的努力過,也盡力了,而且我不想去做試管嬰兒,我的身體是我的,無法再承受這樣的挑戰了。對於擁有一個小孩,而且恩典健康活潑,目前開始能擁有比較好的生活品質,我其實相當開心。我也對他說,我無法當一個再瓜分自己的時間給第二個小孩的媽媽,他要的那個理想母親會破滅,因為我除了是他老婆、是恩典的媽,也是一個有自己夢想的女人,女人那種經歷多次流產的痛,需要很長一段路的療養。
關於生第二個小孩,我與先生是不同調的,但我還是選擇回到對自身的尊重與疼惜--當然,這在心理上需要一個相當強大的力量來支撐自己─在這個課題上,勇敢地讓他看見我的界限。慢慢地,先生接受了這個現實,他也知道他跟我一樣,都需要擁有大量的獨處時間,以我們的體能,真的沒有餘力再去照顧好另一個新生命。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讓父母不致勉強孩子當萬能小孩
生不出第二個小孩,曾一度讓我覺得自己很失敗,但多年下來,我終於願意去承認生命不需要完美,不要再一個人將所有事都做盡,這些不完美,讓我學會對痛苦、對生命有更大的臣服,然後也因為臣服了,我開始可以欣賞自己生命裡那些無法完成及達成的事,包括我還是很怕水,無法學游泳,包括我是一個可以暢快書寫文章,但卻是一個記單字相當費力的人,包括我是一個朋友眼中注意力不集中的一族,包括我是一個在先生眼裡不夠精明的老婆,包括我是一個趕稿焦慮上身時,衣櫃就會亂七八糟的人。
恩典的好勝心強,某一回因為鞋帶綁不好就發脾氣大哭起來,在那個當下,我真的可以瞭解他的好強與挫折,幸好我是一個慢慢學會接納不完美的媽媽,所以我跟他分享了一個小觀察:「恩典,你想一想哦,媽媽很會拍照和寫稿,但到現在還是學不會像婆婆那樣做蛋糕,然後清潔功夫一級棒,爸爸也會修理家電不是嗎?但他卻無法像爺爺那樣彈吉他跟吹口琴。」一聽我這樣說,他自己舉一反三說:「對,媽媽,就像我比較會畫畫,但Mattis不會,不過Mattis的數學就比我好啦 !」
我進一步對他說─
就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全能、完美的,所以才有機會讓我們大家相互打氣,互補長短,共同生活在一起啊!
聽完這番話,恩典破涕為笑地抱住我 !
身為父母,能夠擁抱及接納生命的失敗與挫折,這是我們能引領孩子的生命健康發展的重要關鍵,因為我們比較不會成為那種迷失的父母,極盡所能、無所不用其極地要孩子成為一個萬能小孩,我們將有能力教導孩子:當他遭遇失敗與挫折時,視挑戰為人生風景的一部分里程。
感謝自己從失敗裡長出新生的力量,如今我可以自在地跟孩子談挫折與失敗,向孩子真實坦承自己的不完美。
因為那份真實的坦誠,讓我們的家庭關係變得更緊密,而我心裡那個受傷的小女孩,終於慢慢長成一個比較成熟的女人,不再那麼懼怕他人如何看我。我將過往渴望別人認同及接納我的部分,拉回到自己身上,我不再將挫敗當成怪獸來攻擊,我看出生命的重生力量都隱藏在每一個挫折裡,在那裡,我們學習鬆懈對自己的荼毒,與對自我錯誤的認知;在那裡,我們擁有重寫人生程式的最高機密。
──摘自《當媽媽不必完美•不一樣的德式教養練習》,更多精采介絕請按此
我好愛我的孩子,
但我不是完美的媽媽!
慌張、挫敗、崩潰、自我質疑到醒覺,
從德國親子教養現場的體驗、觀察和省思,
衝撞出充滿血肉的育兒慢養智慧!
每個母親都盡己所能地愛著孩子,卻也因為種種育兒、教養的衝突、迷思,甚或害怕失去自己而糾結、焦慮著,暢銷書《夢想德國》作者皮爾斯夫人,有著吉普賽人的天性、女強人的獨立自主,還有許許多多夢想和興趣,然而,在走入家庭、生了孩子之後,一切有了變化……她必須學習當個母親,還要在德式教養觀點中學習、拉扯和激盪……
►妳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卻仍因為別人家小孩比較乖而感到沒面子?
►孩子時間到了不睡覺,妳就會因為沒辦法做自己的事而崩潰?
►明明很愛孩子,卻在心累、煩躁之下對孩子口不擇言,事後懊悔不已?
睽違三年,終於等到皮爾斯夫人的《當媽媽不必完美•不一樣的德式教養練習》。本書不只有對育兒教養的摸索、德國父母的經驗分享,她還親自到幼稚園實習,貼身探索德國適性和全人教育在幼兒教育的做法,同時,皮爾斯夫人也發出當媽後最真誠的告白,並透過與孩子的相處,找到面對和接受不完美自己的勇氣!
不是縱容,也不是教出完美的兒女,
是讓孩子做自己,也有適當的自我控制能力!
世界上有近一半的諾貝爾獎都被德國人包辦,但他們卻鼓勵不要過度開發幼兒的智力?德國獨樹一格的教育方法、觀念、政策,是他們瞬間再起、菁英輩出,並影響全世界的重要功臣之一!《當媽媽不必完美•不一樣的德式教養練習》除了有德國婆婆媽媽的經驗傳承,也有幼稚園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分享,讓我們得以檢視臺灣和德國之間在幼教觀念和制度上的不同,並從中探討我們可以做出什麼樣的調整與融合,讓孩子依循自己的生命藍圖,有個健康、快樂、自由的童年,又能培養他們自我規範、獨立並承擔責任的能力和人格。
►孩子上小學前的唯一任務是「快樂成長」,沒必要從小就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
►德國人相信,在孩子七歲前養成晚上七點上床睡覺的習慣,對大腦發育及免疫力很重要。
►德式教養讓父母學習控制憂懼,放手「允許」孩子去體驗、挑戰這個世界。
►雖然重視孩子的興趣養成和多方位發展機會,但不要逼孩子學才藝或上補習班。
►強迫孩子當「乖小孩」,反而容易讓孩子忽視真實的自己。
►讓孩子學習分擔家務,是讓他們對自己負責──別忘了讓孩子在當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一段融合觀察與省思、掙扎與療癒,
讓父母和孩子看見彼此靈魂約定的教養練習!
德國教育讓許多孩子擁有與全球競爭的實力,然而當中也有得意志民族特有的框架和想法,再加上全球媽媽共有的內心糾結和罣礙,媽媽們的育兒教養路仍然走得不容易,且看皮爾斯夫人從這個過程中,如何找到當中的平衡點及對生命的省思……。
►孩子並不喜歡無頭蒼蠅般做牛做馬的父母──能意識到自我身心需求的父母,才有可能教養出快樂的小孩。
►每位父母都曾盡他們最大的可能愛孩子,但往往也帶著無知、恐懼的信念,挾制著孩子的身心。
►父母無法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很大部分源自父母不願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能接納生命中的失敗、挫折的父母,較不容易極盡所能、無所不用其極地要孩子成為萬能或完美小孩!
皮爾斯夫人反省體制、自我覺察、大膽嘗試與耐心練習,連過程中的慌張、挫敗、痛苦和自我質疑,都毫不掩飾的分享,這些酸甜苦辣能給予許多在教養中摸索的父母不一樣的能量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