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有句著名的格言:“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說白了就是一個人內心怎麼看待自我,在外界所感受的眼光就是怎樣的。人,認識自己永遠都是那麼困難,太注意外界卻不知道外界是由自己改變!

為了驗證這個結論,西方心理學家做了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叫“ 傷痕實驗 ”,研究者向參與的志願者宣稱,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應,尤其是面部有傷痕的人。每位志願者都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由專業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志願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後,鏡子就被拿走了。

關鍵的是最後一步,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塗一層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實際上每個人臉上都恢復了原貌。對此毫不知情的志願者,被派往人流密集的醫院候診室,他們的任務就是觀察來往的人們對其面部傷痕的反應。

著名的傷痕實驗!看完我嚇到了!

規定的時間到了,返回的志願者竟無一例外地敘述了相同的感受—人們對他們比以往粗魯無理、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並無二致,什麼也沒有不同;他們之所以得出那樣的結論,看來是錯誤的自我認知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那麼真實的你究竟是什麼樣的呢,真正的你又在哪裡呢,“傷痕實驗”明確的告訴我們答案——內心,一個內心煩躁的人縱然身處幽靜也是狂躁不安的,一個內心清淨的人雖然深處鬧市,他的世界還是清淨的。無論是追求幸福、寧靜、安全……都到你內心去尋找吧,那裡有無窮無盡的資源和能量。

我們往往特別在意外界的眼光和看法,卻忽視了內在的自己。我們花大量精力去了解別人,認識別人,卻不能很好的認識自己。正如很多行走在大路上,總是在意別人是不是在看TA,議論TA,從而產生了焦慮。可是事實上沒有人去議論你,沒有人記住你。每天人來人往,即便這一刻看到你,產生了短時記憶,下一刻就忘記了。

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就有什麼樣的外界眼光。不是別人的異樣眼光,真正出問題的,正是他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他對自我的認知出了偏差。佛云:心裡有什麼,眼裡就看到什麼!做一個從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做一個自信的人,感受到的多是認同的眼光;做一個謙遜的人感受到多是讚同的眼光……

記住對外界的感受,最本質的來自個人內心對自我的覺知,正所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人的一生中,很難找到一個妳真正愛,真正可以跟他過一輩子的人。所以一旦有人可能是這個人,千萬不要放棄機會;縱然失敗了,你也沒損失;因為你本來就一無所有,可是如果成功了,那可能就是一輩子難得的幸福。如果你怯於表達,或害怕會有什麼事,錯失一輩子可能只有一次的真愛,那就太可惜了,所以一定要採取主動,把心裏...

一個人暗戀著一個人的時候 會想說『喜歡你』一個人愛著另一伴的時候 會想說『我愛你』一個人對另一伴的感情淡了 會想要『逃避你』一個人跟另一伴分手的時候 就會說『對不起』一個人給另一伴拋棄的時候 就會問『為什麼』一個人給另一伴拋棄後 就會想『我恨你』一個人想要忘記最愛的人時 就會想『忘記你』...

少了我的手臂當枕頭你習不習慣? 你的望遠鏡望不到我北半球的孤單。。。。」 耳邊響著這樣滿是想念的旋律 周圍充滿了想念的味道 微笑著望著遠方,望著有你的方向 輕輕的問一句:你好嗎?想我嗎? 好想~好想見到你、抱著你 有點抑制不住內心...

有些情侶雖然分手了,但還是可以當很好的朋友。那種情形有點像是兩根曾經發熱發燙地燃燒過、一起為某個重要場合奉獻了自己的裡裡外外、但現在卻已經焦黑變冷的木炭,於是可以很人畜無害地擺在一起的那種感覺。滿足又知足,知道彼此都不會再燃起對方的燃點了。應該是可以繼續當朋友的最大原因吧。看到或聽到這種情形,朋友們...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