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郭書吟 攝影 何經泰 文編 蘇子惠 設計 江宜 圖片 龔遵慈
日前珠寶設計師龔遵慈舉辦年度珠寶展,一如往年,在尚未開展前,絕大部分作品已訂購一空。比起往年80至90件的珠寶件數,逐年減少至現今的20件,卻更加精雕細琢,歲月淘洗下來的美感,更是嚴以要求。
龔遵慈是台灣第一位受邀進入蘇富比拍賣的珠寶設計師,其作品以胸針為重,風格清麗秀美,擅從花草蟲魚、綠樹林花取材。喜愛其作品的人,最愛問她的靈感從何而來。她打趣地說這問題困擾她多年,總拿不出什麼好一些的答案,坦言自己在創作上是個素人,沒有學術和理論的包袱,因而相對自由,創作時並無常人所想的主題和意義。「基本上,我所有的創作都是隨機的,當下看到什麼素材、撞出什麼畫面,馬上就動手磨寶石了。慢慢的作品就出來了,過程雖慢,但是最初的一點靈光跟後來呈現的作品,幾乎是一模一樣。」
與寶石相處
龔遵慈48歲才著手珠寶設計,入行主因是為生活所迫,在台北市永康街附近開店賣玉,後來在朋友鼓勵下,將長年摸索珠寶的想法放入設計,又不願受限於坊間材料,遂著手磨寶石。1994年起舉辦第一次個人設計展迄今,其作品因風格特出,深受藏家喜愛。
她也曾困擾於珠寶設計為他人所模仿,然而磨寶石相當耗費工夫,靠的是施作者的敏銳與執著,日子久了,模仿者越來越少。「有時候磨一磨,覺得效果不及格,就洩氣地把金石丟在抽屜裡。幾年後再拿出來看,反而又有新的想法。」龔遵慈談起與寶石相處的故事,頗有禪意,她是個長年打禪靜坐的人,在禪定裡練習直觀與覺知,此番心無雜念自然融入珠寶設計之中。
今年是龔遵慈踏入珠寶設計第22年,從早些時候每年80至90件作品,逐年減少至一年20件,說是因為年紀有了,體力不比從前,以往每天工作15至16個小時的拚命勁,長年來累積不少職業傷害,現在一天約工作4至5個小時,然而都說精益求精,作品件數少,卻更加精雕細琢。
和一般設計師先繪草圖、思考配件,而後挑選寶石的做法迥異,龔遵慈是倒著來,只要看到材料,腦中浮出圖像,便開始琢磨寶石,繪製細部設計圖則放在最後,主要是給金工師傅看的。她的金工師傅與她默契甚佳,一年出錯不到一件,完成度相當高。
沒有什麼是非得留下來
每回介紹自己的作品,龔遵慈總覺得羞赧,她認為作品自會說話,不消人語。提及珠寶設計的難度,在於兼顧整體視覺簡潔和牢固。此次珠寶展,她最鍾愛的作品〈冬青樹胸針〉頗有狀元紅與山歸來的模樣,枝葉上長著紅色小果,旨在表現新生,是以金珊瑚為枝,翡翠為葉,紅珊瑚做果,難在拿捏視覺比例和弧度。〈朱紅穗胸針〉以火蛋白石為穗、灰色月光石為葉,另一只淡黃顏色的〈霧花胸針〉,主石用上天然黃水晶礦,採霧面處理,難度在於黃花瓣兒上的稜線與坡度,得花上15至16個小時琢磨。而首度嘗試Art Nouveau之作〈黑色南洋珠胸針〉,用上藍色托帕石、藍月光石、冰種翡翠等,南洋珠頂冠與翡翠葫蘆圈再以黑瑪瑙提色,典雅柔美。
未來若體力不如從前,無法再勝任繁重的工作,她考慮參與「微設計」──結合部分量產媒材的珠寶作品,每只不超過3件。20多年來,她沒有一樣重複的作品,對於技藝傳承,龔遵慈看得隨緣,認為沒有什麼是非得要留下來的,一如她設計珠寶的心態與故事,隨喜而安。
〈黑色南洋珠胸針〉為Art Nouveau風格,用上藍色托帕石、藍月光石、冰種翡翠和黑瑪瑙。
〈朱紅穗胸針〉以火蛋白石為穗、灰色月光石為葉。
〈珊瑚胸針〉在祖母綠底緣加上一圈黑瑪瑙提色,顯得更加典雅。
〈冬青樹胸針〉以金珊瑚為枝,翡翠為葉,紅珊瑚做果,為此次龔遵慈最喜愛的展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