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痣還是癌 拍張照讓AI告訴你

採訪撰文/蔡憶慈;本文感謝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李友專院長提供專業諮詢

 

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於是天天五蔬果、日行一萬步……各種關於健康的金科玉律讓人目不暇給,因為無法預知將來會生什麼病,讓這些無差別的預防就像亂槍打鳥一樣不夠精準有效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因為需要大數據為基礎,目前主要發展集中於大醫院與醫師端,如果能發展到民眾端,就有機會讓疾病預防更精準。由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李友專院長領軍開發的痣能達人MoleMe,是目前少數的民眾端運用,結合聊天機器人和AI運用,只要把痣的照片上傳到Line,就能知道是否需要就醫。

 


 

民眾端的運用讓AI發揮最高價值

在大數據的加持之下,AI成為醫療運用的顯學與未來,尤其在影像判讀方面,發展更是方興未艾;但因為需要以大數據為基礎,加上其他如法規等限制,因此主要發展集中在大醫院與醫師端。不過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醫師認為,還在起步階段的民眾端運用價值將更高,「因為醫療行為最早一定是發生在民眾身上,只有你自己覺得已經不舒服到要看醫生了,才會去看病;而此時正處於疾病的前端,治療起來所花費的價格必定比疾病後期、小病變重病還低,因此在民眾只有一點點不舒服時就由AI工具介入,才是花費最少但把AI價值發揮最高的時候。」

 

 

 

拍下身上的痣由AI判讀是否該就醫

由李友專院長領軍、臺北醫學大學育成的皮痣股份有限公司所開發的痣能達人MoleMe,是目前少見的民眾端AI工具,只要加入皮智-痣能達人MoleMeLine帳號,清晰拍下身上痣的照片上傳後,回答年齡、性別、痣的大小是否超過一定面積、痣可能存在的時間等幾個相關問題,就能很快地藉由AI評估是否需要就診,也能提供附近就診資訊、啟動後續追蹤等功能。

 

身體上小小的一顆痣很容易讓人忽略,但根據衛福部2018年的資料統計,皮膚癌在台灣的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九。皮膚癌中又以黑色素細胞瘤最為惡性致命,第四期的5年存活率只有15%,而研究指出有三到五成的黑色素細胞瘤是由身上的痣轉變而來,尤其是長在手掌、腳掌、手指、腳趾和指甲,更要特別留意。雖然觀察痣的變化可簡單歸納成:Asymmetry-形狀是否對稱、Border-邊緣是否規則、Color-顏色是否均勻、Diameter-軸徑的大小是否超過0.6公分、Evolution-外觀是否持續變化五個指標,但還是很容易被大眾所忽略。

 

由民眾用手機所拍的照片,雖然不能與皮膚科醫師利用皮膚鏡等拍攝的專業診斷照片相提並論,但痣能達人MoleMe的目的並不在於診斷症狀,而是幫助民眾更方便的判斷是否要去看醫師,以獲得更進一步如切片等專業檢查診斷,所以也並不表示「要看醫師就等於是惡性」,只代表風險較高。

 

 

 

痣能達人準確率已達皮膚科醫師的94

李友專院長表示,剛開始的痣能達人MoleMe的判讀結果當然不是很準確,但當影像慢慢累積到1500例時判斷已經開始有點準,到3000例時就已蠻準確的,目前已累積了2萬多個病人、3萬多個影像,準確率已經達到皮膚科醫師的94%、95%左右,也藉此AI工具幫助早期診斷出好幾個第零期的黑色素細胞瘤案例。附帶一提,「零期黑色素細胞瘤只要切除即可;第一、二期可能手指也要切除;到第三、四期則恐連手也得截斷;若蔓延到手臂可能連淋巴結也有,大概無法手術切除」,李院長補充。

 

至於接下來痣能達人MoleMe的發展,李友專院長表示可分成兩個方向,一是希望能推廣到全世界不同的市場,例如像美國、澳洲等地,多為白種人且太陽曬得多,從痣發展成惡性結局的機率是我們的100倍;或是像中國、東南亞等市場,平常要看皮膚科較不容易。事實上很多地方看皮膚科都不如台灣容易,以美國為例,需要透過家醫科轉介,如果沒有昂貴的保險特例,通常至少要等三個月,當就醫不易就很容易拖著不管,AI工具的介入可以達到更好的提醒效果,對早發現早治療更有助益。

 

痣能達人MoleMe的第二個發展則是邁向膚質、青春痘、白斑、黑斑等運用,它可以告訴大眾哪些事情不要做、是否該求醫。這類皮膚問題因為沒有致命危險,大家通常不會去看醫師,但會透過五花八門的偏方希望獲得改善,以青春痘為例,隨手亂擠後成疤,反而造成後續處理的麻煩。痣能達人MoleMe一樣透過一個影像加五個問題,利用AI判斷,現在的狀況是否已經無法靠自癒,而需要向專業醫療求助如搭配服用抗生素等,或者照原來的管理方法、再搭配個人化的衛教資訊就有望改善。

 

 

 

 

是痣還是癌 拍張照讓AI告訴你

李友專 醫師

臺灣現今病歷電子化重要推手。自1993年投入人工智慧於醫療應用研發至今逾25年,其研究貢獻多次獲得國內外肯定,包括獲選國際健康資訊學院創始院士(IAHSI,2017)、美國醫學資訊學院院士(ACMI,2010)、澳洲醫學資訊學院院士(ACHI,2010)、臺灣資訊產業最高桂冠-傑出資訊人才獎(2015)、十大傑出青年(2001)等,並獲選為國際醫療資訊協會(InternationalMedicalInformaticsAssociation)下任(2021~2023)會長、國際SCI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forQualityinHealthCare》全球總編輯,極具國際聲望。(*ACMI是美國醫學資訊領域之最高學術榮譽委員會)

學經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特聘教授暨院長︱萬芳醫院皮膚科暨雷射美容中心主任︱美國猶他大學醫學資訊博士︱臺北醫學院醫學士

 

 

 

 

※ 更多本期雜誌精彩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http://www.dr-beauty.net

  

是痣還是癌 拍張照讓AI告訴你

  

【歡迎按讚加入《www.facebook.com/drbeauty.magazine》粉絲行列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時間,帶不走真正的朋友;歲月,留不住虛幻的擁有。時光轉換,體會到緣分善變;平淡無語,感受了人情冷暖。有心的人,不管你在與不在,都會惦念;無心的情,無論你好與不好,只是漠然。走過一段路,總能有一次領悟;經歷一些事,才能看清一些人。不離不棄的,才是真朋友;不見不散的,才是真守候。   有些事...

總有一些女生,她們猶如25歲的樣貌會讓你產生穿越的錯覺。而當知道她們的真實年齡的時候,據說很多女生都會默默地把自己以前的照片刪掉。(說好的一起hold住25歲呢)   《衝上雲霄2》的Holiday,怎麼看也是二十來歲的美女。跟吳媽吳鎮宇演情侶還真有點大叔配小妹的感覺呢。沒想到是一枚凍齡...

表白失敗的機率是70% 紋身會後悔的機率是80% 分手之後還能復合的機率是83%,兩個人在一起能走到最後的只有3% 男/女朋友跟好朋友出軌的機率是85% 遠距離戀愛會分手的機率是90% 人會死的機率是100%   你還在怕什麼? 如果還在怕,你就什麼也做不成。   如果你不開口...

女星流產有的因為是高齡產婦不慎流產,有的則因為家暴被打到流產,有的則有不幸的感情經歷被逼墮胎,還有的因事業的重擔勞累過度不幸流產下面就為大家盤點下娛樂圈那些為男人流產犧牲很多的女星。2011年,陳慧琳懷了5個月的雙胞胎女兒流產,她在自己的官網宣布了消息,但卻有網友質疑她炒作流產事件,稱她在對外公佈...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