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科學實驗是這樣的:
剛開始,有五隻猴子被關在一個籠子裡,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的灑水裝置,猴子若想拿香蕉,馬上就有水噴出來,使五隻猴子變成落湯猴。
猴子們全都嘗試過拿香蕉的後果,達成一個共識:只要其中有一隻拿香蕉,全部的猴子都會遭殃。
實驗人員慢慢把猴子換掉。新猴子A加入後,馬上想要拿香蕉,其他四隻吃過虧的舊猴子就把牠痛扁了一頓,新猴子心有不甘,試了幾次,被打得滿頭包,於是這群猴子,並沒有嘗到水災之苦。
又有新猴子B加入,換走一隻舊猴子;B看到香蕉,猴急得想拿,結果也被其他四隻猴子扁了一頓,A還特別用力地揍牠出氣呢!
後來每隻曾被水噴過的舊猴子都被換掉了,但還是沒有人敢動那串香蕉。猴子群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想拿香蕉就會被打得鼻青眼腫。
這個故事,說明的是「傳統」的由來。
我們和猴子一樣都是「靈長類」,或許比牠們聰明,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動不動祭出傳統的人,往往從來不曾弄清楚「傳統」,為什麼傳統?
莫名其妙受了苦的人,一旦看到新的「叛逆者」出現,反而會整人整得更兇。老兵欺新兵、多年媳婦熬成婆,都是這種心態的變奏曲。
人類的文明進化其實不是建立在傳統上,而是建立在傳統與反傳統不斷蛻變的交替上。「反傳統」經過一番時日後,形成新的傳統,然後,又有一批人出來推翻它。
還好,人不是全像實驗中沒被水噴過、只被扁過的新猴子一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制止後來加入的猴子,否則我們現在可能還停留在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時代。
好奇心加上創造力,使文明向前走。企管作家 Jack Mingo 就曾指出:「我們所酷愛的許多產品,都是靠直覺、猜測和幻想做出來的。它們的發明人,不但特立獨行,甚至根本瘋瘋癲癲、胡言亂語。這是因為要創造全新的東西,的確需要全然不同的眼光。」
全然不同的眼光,就是好奇心。
然而,觀念上的傳統,比科技上的傳統更不容易更新。
「不孝有三,無後(兒子)為大」──在農業社會,男丁是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因而這樣的話形成一種觀念上的傳統,到了這樣的時代,我們還是處處聽到同樣的話。
「婚姻是個適合每個人的制度嗎?」有個女性在和朋友聊天時,提出這樣的質疑,馬上被大家唇槍舌劍地痛K了一頓。反對最烈的是年逾三十五才決心結婚的人,她說:妳再老一點就知道了。相信很多單身女子也有在安慰婚姻受害者後,反被他們「催婚」的經驗。
我們常用「傳統」的制度來要求「新來的人」,並未思索傳統是否適合每個時代、每個人。
但如果你是個婚姻受害者,就斷定每個人結婚都一定會像拿香蕉被噴水的猴子,那麼你和那些舊猴子也沒兩樣。
一個真正的樂觀者,必然是一個會思索何謂傳統、何謂未來的人,總是以好奇心看待一切新鮮和陳舊的事物。
曾經為歷史創造新頁的人,靠的都是不願全然把自己送給傳統的好奇心。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的:「我沒有特別的天分,只是好奇心十分強烈而已。」
好奇心,是一種研究事物根源的興趣和衝動,也是改變一成不變生活的新動力。
有時,愛情跟人生,就是充滿這麼多無奈
最近有個已婚的好朋友總是找我聊天。 某天夜裡11點多,她給我打電話。 我問她在哪裡?她說加完班回家的路上。 我說:一個人呢?她說是呀。 怎麼不叫你老公來接你啊? 她說他打牌呢。叫我自己打車回家。 知道她上班那個地方在新區,有時候晚上走很遠都打不到車。 我沉默了一下,原本想說:我去接你吧? 可是害怕...
中式婚禮的由來是什麼?原本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都是怎麼轉變的呢?
據說中國最早的婚姻關係和婚禮儀式是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的。在《通鑑外紀》記載過「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在這之後,文中提到的「儷皮」(成雙的鹿皮)也逐漸成為經典的聘禮之一。巧合的是被形容夫婦的「伉儷」之儷,亦是此字,不過是否有所關聯,倒是沒有查到相關的信息。歷史上週代是中...
時間撲面而來,我們終將釋懷
我們以為愛得很深、很深,來日歲月,會讓你知道,它只不過很淺、很淺。有一天,你會感謝讓你傷心的那個人,是他的決絕,讓你找回自己。 很多景象再熟悉不過了:公交車站站牌旁有一間超市、巷口的水果攤老闆娘不分四季穿著熱褲小背心、大樓底下總是堆著一包包垃圾、衣物回收箱靜靜地安放在那裡…&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