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寶石或鑽石的誕生,需要經過一段極其漫長的冒險。寶石孕育在地球深處與地殼岩層中,身處高溫高壓的環境下,經過幾百萬甚至千萬年的醞釀,慢慢結晶而成。生成的過程中,即便是非常微小的變動都有可能改變晶體的顏色或成分,隨著熔岩上升、地表運動,沉睡在岩層中的寶石始得以見天日,但這並非探險之旅的終點,因為甫開採、未經切割的寶石原石看起來其實與一般石頭無異,需靠工匠的巧手慧眼,悉心琢磨,才能釋放出耀眼光芒。
每一顆寶石都有著自己的冒險故事,這不但決定了其稀有性和珍貴程度,也是價值所在,即便被做成珠寶,不管經過什麼樣的切割、搭配何種設計,仍是作品的靈魂要角。依照寶石學的分類,除了鑽石之外,所有具有顏色的寶石均被稱為彩色寶石,而在彩色寶石之中,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這三大類寶石又因稀有性和高價位被稱作貴寶石(precious stone),時常應用於高級珠寶設計中。近來不少頂級珠寶展來台巡迴,鑽石及貴寶石依舊是各品牌鍾情的素材,包括梵克雅寶氣質獨特的「個性寶石」、De Beers色澤繽紛的彩鑽世界、以眾多碩大寶石打造華麗氣勢的Graff等,但若論設計概念回歸以寶石為主角,當屬卡地亞,在如今設計百家爭鳴的時代更顯得彌足珍貴。
向來有「皇帝的珠寶商」美譽的卡地亞,在這回《Cartier Royal卡地亞皇家之耀》展覽中彰顯出品牌追尋不凡寶石的熱情,超過300件、總價逾新台幣100億元的作品裡有許多難得一見的珍寶,包括重15.29克拉的橢圓形莫三比克紅寶石、5顆來自同產地且等級相近的方形哥倫比亞祖母綠、重達45.83克拉的凸圓形錫蘭藍寶石,以及一顆30.21克拉DIF梨形切割鑽石,不僅克拉數驚人,更屬於只有1%天然鑽石能入選的Type IIa類別。不同於有些品牌依循著設計尋覓合適的寶石,卡地亞選擇從寶石的本質出發,四處費心蒐羅珍奇寶石,設計師再由寶石為主體去發想繪圖,巧妙運用多元切割、金工線條、色彩搭配來烘托主石的風采。欣賞珠寶展就像是走入皇帝的珠寶閣,每一件作品、每一顆寶石都訴說著自己精彩的傳奇故事。
【執行撰文 /賴盈君;攝影/吳晴中;設計/林世鵬;化妝/Leslie;
髮型/Stone(Flux);模特兒 /Poly(FMI);珠寶提供/Cartier;
服裝提供/Lanvin、Burberry Prorsum、Shiatzy Chen、Vivienne Westwood、Clozzet;圖片/各品牌】
完整內容請見219期《明周》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