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師教你如何問問題 
文●王茜穎 

學習問一個好問題,是這次台灣諾貝爾科學營最重要的功課。

五十位來自台灣各地的基礎科學資優生,十二月十一日,與六位來自全球的諾貝爾獎得主,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談。為了這場可以「開眼界」的會面,學生先是在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接受兩天、十五個小時的密集訓練。課程包括光化學、表面與奈米科學、量子力學等十堂專業科目,由台大、清大、中研院教授與研究員輪番上陣指導。

接著,為了爭取當面提問的機會,前一天晚上,五十個學生絞盡腦汁,只為擠出一個好問題。十點截止,不願放棄機會,不少人拖到十一點才交。全部學生總共交出三十個問題,接著由中研院的兩位研究員林志民與倪其焜負責篩選,因為隔天的對談中,只有八張發言條會被選中,由學生當面向大師們提問。

「即使是一個受過well-trained(良好訓練)的教授,也不見得可以問出一個好問題。」林志民一語點出提問的難度。

要能問一個好問題,確實大有學問。除了要具備膽識和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外,諾貝爾科學營的手冊上提出了問好問題的幾個原則:一、好問題是經過思考的,應避免類似What、Why這些不用想就能問的問題;二、應就主題進一步發揮,例如:「如果能……,是不是就能……」;三、先行推演疑問再發問,例如「我做了……推演,但仍有……無法想通之處」。

林志民還強調:「應該多問How的問題,因為科學就是一門關心How的學科。」

只有八個問題獲選可提問 

與大師們正式會面前十分鐘,五十位學生先集合坐定。像是公布選秀得獎名單一般,兩位研究員公布連夜篩選出的八個問題。唱名之後,學生們又開始一堂提問課,由研究員向學生一一分析每個問題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並指導學生如何修正或進一步延伸他們的問題,並建議發問的對象。

「這個問題建議你問波蘭尼,不要只問量子力學研究有多困難,我們誰都知道很困難,但即使困難,還是要做點事情。你應該問:『我們能做什麼?從中又能學到什麼?』」

「通常人家都問:『得到諾貝爾獎後,生活有什麼改變?』他們會跟你說,很忙很忙,邀約太多了。但問他們:『你的人生目標是否因此改變?』就變得很有創意。」

會談正式登場,緊握著麥克風,台大化學系學生胡立志用青澀但流暢的英文問賀西巴赫:「如果,能再年輕一次,你想研究什麼領域?什麼最有挑戰性?」

「很多年輕學生都愛說,東西都被你們這些人發現光了,我們還剩下什麼可以做的!」賀西巴赫的幽默引起在場所有人哄堂大笑,「年輕人,你們比年長的人有更大的優勢,你們繼承了前人的很多方法,理論的、概念的、實驗性的,讓你們能夠進一步去發掘身邊許許多多的新問題。」

很多台灣父母都期待能教出得諾貝爾獎的小孩,讓孩子學會問問題,應該是第一步。

這話說得很貼切。戀人始終那麼喋喋不休,在旁人眼裡好似聒噪蟬鳴,想把一生的心曲通通在有限光陰裡,唱給有緣人聽個清楚。 吉蘿拉瑪‧琵蔻蘿蜜妮(Girolama Piccolomini)這樣寫給她鍾情的男子。她的確有一堆話,一堆心聲要說給他聽。因為她愛他,永遠不怕沒話說。說情話,需要勇氣的,尤其...

對宇宙的信任跟愛當我們在面對人生的未知時,真是脆弱,因沒有人可以給妳答案當我們的婚姻、工作或生活遇到困境,我們會尋求解決之道,努力問朋友或看書或請教良師益友為我們找出一個解決的方法。現在,我的方法較為懶惰,因我相信我愛宇宙絕對比不上宇宙愛我,就像父母愛孩子比孩子愛父母還多一樣。當我在看我的內在實相,...

你們曾經有過故意或無意間傷害了身邊最親密的人,卻死要面子不肯承認自己犯錯而暗自後悔不已嗎?想要道歉,偏偏拉不下臉來?就算道歉,也是一副很勉強的模樣?硬底子女生耍任性 寧可分手也不道歉我承認自己的脾氣從以前就不是很好,更因為身邊有懂得寬容的情人陪伴而變本加厲的耍任性,我自認自己是硬底子的女生,無法對誰...

「現在男生平均餘命78歲,女生平均餘命80歲,你在30歲的時候挑一個人陪你,他要陪你走過快50年的歲月。你說,是不是該慎選一下?」→通識課,「人口問題與研究」有感關於附加價值「我們總是喜歡A的溫柔、B的幽默、C的聰明,但是我們卻不一定喜歡A,B,C本人。」「請珍惜,當有一個人可以在你一無...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