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友的相處:要迎合?還是作自己?
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文化多元固然是件好事,但長期沉浸在截然不同的文化環境時,往往會讓自己喪失原本的獨特性。
嘿!對於這樣的開頭,是否感到似曾相識?感覺是可以用,但以自身經驗來說又好像有點不正統。往往對於外來文化都抱持著全盤接受的態度,我們總是有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想法,卻忘了月亮的圓缺,不過是角度陰影的變化而已。你與好友間的相處亦然,一開始對方就像國外的月亮一樣,什麼都好,但在相處的過程當中,是否忘記你自己本身擁有的特色與優點?
【文/Koobii編輯部 圖/Koobii高校誌】
文化是融合而非取代
走在街上,總是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特別突出的打扮,你也會默默地幫他們冠上「日系」、「拉丁系」、「韓系」等名稱,但就是不會出現「台灣系」,跟台灣文化作連結的詞彙不外乎是「俗氣」、「水準不高」等,發現了嗎?台灣社會已經漸漸被外來文化潛移默化到找不到欣賞自己的角度了!這就是「文化適應」現象,或又稱為「涵化」(Acculturation),是指支配與從屬地位關係不同的兩個群體,由於長期直接接觸而使各自文化有所變化或融合,這便是一種「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的現象,最著名的例子非「美國文化」莫屬了,美國的人種複雜連帶文化也多元,有「文化大熔爐」之稱,換個方向想「熔爐」也代表某些文化要被「去蕪存菁」,如印地安文化就是一個例子。
【原文刊載於《Koobii高校誌》2013年,更多精采內容請上《Koobii高校誌》官方網站;《Koobii高校誌》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