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好友的相處:要迎合?還是作自己?

和好友的相處:要迎合?還是作自己?

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文化多元固然是件好事,但長期沉浸在截然不同的文化環境時,往往會讓自己喪失原本的獨特性。

嘿!對於這樣的開頭,是否感到似曾相識?感覺是可以用,但以自身經驗來說又好像有點不正統。往往對於外來文化都抱持著全盤接受的態度,我們總是有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想法,卻忘了月亮的圓缺,不過是角度陰影的變化而已。你與好友間的相處亦然,一開始對方就像國外的月亮一樣,什麼都好,但在相處的過程當中,是否忘記你自己本身擁有的特色與優點?

 

【文/Koobii編輯部  圖/Koobii高校誌】

 

文化是融合而非取代

走在街上,總是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特別突出的打扮,你也會默默地幫他們冠上「日系」、「拉丁系」、「韓系」等名稱,但就是不會出現「台灣系」,跟台灣文化作連結的詞彙不外乎是「俗氣」、「水準不高」等,發現了嗎?台灣社會已經漸漸被外來文化潛移默化到找不到欣賞自己的角度了!這就是「文化適應」現象,或又稱為「涵化」(Acculturation),是指支配與從屬地位關係不同的兩個群體,由於長期直接接觸而使各自文化有所變化或融合,這便是一種「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的現象,最著名的例子非「美國文化」莫屬了,美國的人種複雜連帶文化也多元,有「文化大熔爐」之稱,換個方向想「熔爐」也代表某些文化要被「去蕪存菁」,如印地安文化就是一個例子。

 

原文刊載於《Koobii高校誌》2013年,更多精采內容請上《Koobii高校誌》官方網站;《Koobii高校誌》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人際交往中,我們為了得到對方的認可和尊重,而表現出關愛和尊重對方,這種關愛與尊重其實是有條件的,有目的的,其立足點還是自我,所以是不真誠的,在本質上是自己的需要。當我們向他人表達這種“愛”的時候,其實是在表達“我需要你”,這種裝出來的關愛是&ldqu...

主動放棄論文 有一位女生曾講過這樣一段失敗經歷:“大學裡,我最失敗的事情是沒能讀完輔修專業。其實輔修專業是我很喜歡的專業,是我自己選擇的。我修完了所有課程,唯獨缺寫論文了。我的論文初稿也已寫出來了,老師也批改了,要求我修改,是我自己決定放棄。” “為什麼作這樣的...

我是在看電視時認識她的,當時她在參加一檔電視相親節目。她的名字叫江琳,口才好,氣質佳,素質高,是難得一見的真正美女。當然,不單我這樣認為,參加節目的男嘉賓們也幾乎都這樣認為,甚至有不少男嘉賓就是衝著她來參加節目的,然而她卻很少為男嘉賓留停到最後,即便偶有特殊情況,關鍵時刻,她也一定會退縮。每當主持...

他跟她在一起3年,她精心呵護著他的一切,甚至每天他的牙膏都是她為他擠好,皮鞋必定是她晚上幫他擦好。只有一點,她幾乎從不下廚,即便是下廚也是從超市買速凍食品,吃起來索然無味。於是,漸漸地他練就了一手好的廚藝,因為他看到她吃自己做的菜,一副享受的表情,他就覺得很幸福。 後來為了有更好的發展,他開始拼命地...

Facebook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