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們很多時候人際關係處理不好,主要原因是什麼?人與人之間相處,父母和子女之間、情侶之間相處不好,是因為我們的愛太自私了。儘管我們的話講得特漂亮,都說為了別人好,但當我們深層思考,就會發現愛來愛去,講來講去,最後愛的是自己。

我認識一個女記者,長得很漂亮,有很多男人跟她求婚,都跟她講:“我特別愛你,願意把我的生命奉獻給你。”她就懵了,就跟我講她不知道該怎麼辦。我說:“如果誰說願意把命給你,你就跟他講:'你暫且不用把命給我,明天把你所有的財產先過戶給我。'看他們怎麼說?”同樣一句話她對兩個男人講。第一個男人聽她這麼說,就翻臉了:“你怎麼這麼俗氣啊!我那麼愛你,你反而叫我把財產過戶給你?”我事先告訴她:“遇到有人說這樣的話,你就告訴他:'我們兩個沒戲了。你本來說連命都可以給我,你現在財產都捨不得,我怎麼能相信你能把命給我?'”第二個男人這樣說:“好,我還要用一些,你要多少我馬上過戶給你。”第二天將一輛車、一棟別墅就過戶給她。我對她說:“好!你可以嫁了。”前一天我就告訴她:“如果有人這樣做了,你告訴他:'實際上我們倆是一家人,這是我們倆的財產。'”

當然,這種做法不是絕對的。有時候多巴胺生效,人會很衝動的。我也見到過好幾個例子,男的衝動地把所有錢過戶給女孩子,結果女孩子拿著這些財產就跑了。

如果我們能愛一個人,無論是親情還是友情,愛大部分是從自私開始的。愛一開始都是自私的,直到我們願意付出的時候,愛才慢慢發生變化——直到變成像佛教裡說的那樣擁有慈悲喜捨的大愛。很多人不懂得怎麼去愛。有人認為,只要我喜歡他,我就要全部滿他的願。有人愛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管合適不合適,要遊戲機就給買遊戲機,要電腦就給買電腦,要電動車就給買電動車。孩子要什麼都全部滿他的願,這不叫愛。

我有個弟子,是外籍華人,四十五歲才有了孩子,所以對孩子視若珍寶。有一次他請我去他家給佛像開光。去了後,我先看到他家有個房間堆著滿屋子的玩具,堆到了天花板。

我說:“你是做玩具的嗎?”他說不是,玩俱全部是他孩子玩的。我說:“買這麼多玩具給孩子乾什麼,孩子又玩不過來。”他說:“師父,你看到的還是少的,那邊還有一個房間也都是。”那個房間大概有二十幾平米,一打開,也全都擺滿了玩具。

他的孩子看我們進來,剛開始時很高興;過一會兒他看見他爸爸要跟我們走,拿起玩具就衝著他爸爸後腦勺砸過來,還說:“你為什麼不陪我玩呢?”他爸爸一點也不生氣,笑嘻嘻地對孩子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呢?今天有師父在這兒。”

我說:“你的意思就是,師父不在這兒,就可以這樣做?你知道嗎,你現在正下毒給你兒子。你這兒子,如果你現在不收斂,將來不會有任何成功!你現在對他那樣,像什麼樣子!才五歲的小孩,你把他的性格就變成這樣,將來怎麼調教他?”外國教育家講過,溺愛孩子就是在給孩子下慢性毒藥。

 




今天有一個以前的同事來發喜帖,不同於以往,喜帖上附有一雙筷子,讓人覺得很溫馨,更有趣的是,他們喜帖封面上的一段文案.....我們決定以後都在一塊了有他在,電腦壞了24小時有人維修....(她老公應該是電腦工程師)有她在,總是知道老天爺什麼時候要澆花.....(同事是氣象主播)我右手搔不到的背,她的左...

假如今天你是一個人生活,我想自己再怎麼髒亂、懶惰、固執都沒關係吧!只是當你選擇了兩個人的生活時,就必須要有某種程度上的認知,兩人將來有很多生活上的細節必須要磨合。要求對方改變習慣 請說出理由求得共識沒有人天生喜歡被命令,所以當我們要求對方改變習慣時,語氣不能太武斷。對方若不想改變,我們要去聆聽原因,...

每一個你面對的人都是一面鏡子剛剛走向人群,走向社會的青年學子,時常會因遭到微小挫折而產生恐懼感,以及對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交際水平的自卑、自貶感,加上某些社會消極因素所派生於他們頭腦中的困惑感,使這些涉世未深者深感與人交往需要提防的東西太多,做人太難。由於同他人交往缺乏一種起碼的安全感做基礎,自然會...

我們被某個人傷害時,便痛不欲生,對其咬牙切齒,恨不得將之置於死地而後快。但是,當我們在路上行走時,被一個小石頭絆了一跤,腿折了,腳扭了,卻能在傷痛後坦然面對,心中無一絲對小石頭的怨恨。我們經常會覺得自己背負太多,累及行程,那是我們忘記了運用遺忘。任何時候,痛苦都是要我們自己來平復的,他人的勸慰,只是...

Facebook留言板